苏哲: 说起DeFi,有一个名字曾经是绕不开的,那就是Curve Finance。我记得那会儿,它简直就是稳定币交易的代名词,一个“老炮儿”项目。但最近再看,感觉它的处境有点尴尬了。
暮歌: 何止是尴尬。Curve曾经确实是 DeFi 领域的“长寿盘”,但自从2022年Luna崩盘开始,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黑客攻击、stETH脱锚、FTX崩盘……一连串的打击下来,它的总锁仓价值,也就是TVL,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
苏哲: 我明白了,所以CRV代币的价格也跟着一落千丈。现在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项目已经进入一种“软跑路”的状态,全靠着以前积累下的那点交易流动性,还有在币安这些大交易所上的“壳价值”在硬撑着。
暮歌: 对,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挺唏嘘的转变。曾经的稳定币交易之王,现在只能靠着“余温”来维持,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它核心机制的问题。
苏哲: 是的,它的“长寿”神话好像也走到了头。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Curve到底是怎么从昔日的辉煌,一步步走向现在这个“软跑路”的境地的?它的核心机制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暮歌: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它的CRV代币经济学。Curve的模式,本质上就是围绕着CRV代币的分红和拆分来玩的。它需要不断有新的稳定币项目方进来,锁定CRV,这样用户的沉没成本就高了,而新项目呢,又能通过Curve的通胀机制来吸引投票,从而赚取手续费和通胀之间的利差。
苏哲: 听起来像一个精心设计的飞轮。但你说它的优势是基于过去以太坊的技术限制,这是什么意思?
暮歌: 你是说为什么这个模式现在不灵了?因为这个所谓的“算法优势”,在当时以太坊网络性能不高、交易费用昂贵的环境下确实很有效。但现在技术进步太快了,像Uniswap V3这样的新一代DEX,在费率优化和资本效率上做得好太多了。
苏哲: 哦,原来是这样。所以Curve在它最擅长的稳定币互换这个垂直领域,优势也慢慢被侵蚀了。我看数据,它的交易量已经被Uniswap远远甩在后面了,甚至在一些新兴公链,比如Sui上的Cetus,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暮歌: 这就是DeFi世界的残酷之处。你以为的护城河,可能在新一轮技术浪潮面前,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小水沟。技术上的停滞是致命的。
苏哲: 确实如此。那面对这种颓势,Curve肯定也想过办法吧?我听说他们搞过一些“重启”的尝试?
暮歌: 当然试过。比如就在2025年3月,他们推出了一个叫“Resupply”的新机制。刚上线那会儿,数据确实很好看,TVL和交易量都翻了一倍多,市场一度以为Curve要靠这个“重启盘”翻身了。
苏哲: 结果呢?听你的语气,好像并不顺利。
暮歌: 结果就是,这个“重启盘”最终还是崩了。这恰恰说明,Curve根本性的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单纯搞个新机制,就像给一个地基有问题的房子重新刷了一遍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苏哲: 我明白了。那你觉得“Resupply”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它压根没动那个CRV代币经济学的奶酪,还是说市场对Curve的信心已经彻底没了,拉不回来了?
暮歌: 我觉得是两者都有,而且是恶性循环。一方面,“Resupply”更像是一个修修补补的方案,它没有从根上解决CRV代币的价值捕获和激励问题。另一方面,你想想,经历了那么多黑天鹅事件,市场的信任基础早就被磨得差不多了。这就好像一个常年亏损的公司,突然说换了个新CEO,但拿不出真正能赚钱的新业务,光靠喊口号,老股东和新投资者都不会买账的。
苏哲: 这个比喻很形象。信心和根本机制是环环相扣的。那我们再把Curve和现在这些新兴的DEX,比如你刚才提到的Uniswap V3和Sui上的Cetus对比一下,差距到底在哪?
暮歌: 差距非常直观。Curve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AMM模型,而Uniswap V3早就用上了集中流动性模型。这就好比一个是传统的百货商场,什么都卖一点,但效率不高;另一个是精品专卖店,把火力集中在最热门的商品上,资本效率高得多。
苏哲: 哦,我懂了。所以像Sui链上的那个Cetus,它虽然是模仿Uniswap V3,但因为它用了这个更先进的机制,资本效率更高,交易滑点更低,所以就能迅速吸引大量的流动性和交易量,反过来对Curve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暮歌: 正是如此。这就像在智能手机时代,你还在坚持用功能机。技术上的代差,会直接导致市场份额的流失,这是没办法的。
苏哲: 没错,技术和效率的差距是肉眼可见的。而CRV代币本身的价格表现,恐怕也在给这种差距投票吧。
暮歌: 价格就是最诚实的市场反馈。你看CRV的价格走势,从2022年初的高点之后,基本上就是一路下行。虽然中间有过几次小反弹,但大趋势骗不了人,这反映的就是市场对它未来增长潜力的极度担忧。
苏哲: 我看到一组数据,就说2025年7月5号那天,Curve的TVL还有点小回升,但CRV的价格反而跌了超过2%,交易量更是大幅下滑。这种背离,是不是特别能说明问题?
暮歌: 太能说明问题了。这表明市场已经不相信TVL这种虚胖的指标了,大家用脚投票,交易量和币价的下跌,才是对它“软跑路”状态的最终确认。
苏哲: 价格下跌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市场对它那个“旁氏属性”和“老不死”标签的担忧。从早期玩家的角度看,这些标签到底意味着什么?
暮歌: 很多老玩家其实心里都清楚,Curve的核心玩法带有很强的“旁氏属性”,就是得靠不断有新资金、新项目进来,才能给早期投资者分红。这种模式在加密世界里很常见,本身不算什么,但它的命门在于,一旦外部资金流入放缓,或者市场进入熊市,整个体系就非常脆弱。
苏哲: 所以“老不死”这个标签,听起来像个褒义词,但实际上也挺危险的。
暮歌: 对。Curve作为一个运行了五年的项目,市场已经给了它很多次“重启”的机会了,但现在看来,这些机会似乎都已经被耗尽了。当一个“老不死”的项目开始反复“重启”失败,那它内在的风险就已经非常高了。这就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越来越慢,每个人都担心花会停在自己手里。
苏哲: 那对于我们这些老练的加密玩家来说,当看到一个项目像Curve这样,多次尝试重启都失败了,它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关键的启示?
暮歌: 我觉得启示非常深刻。首先,它的“分红拆分盘”模式,告诉我们任何高度依赖外部资金流入的项目,根基都是不稳的,一旦潮水退去,风险就会暴露。其次,DeFi领域,技术创新是唯一的活路,Curve在AMM机制上的保守,让它在面对Uniswap V3这种更先进的对手时,显得力不从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信任一旦被打破,重建起来太难了。
苏哲: 你觉得这些启示,对其他DeFi项目,甚至整个加密市场,有什么更普遍的意义吗?我们怎么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暮歌: 意义非常普遍。第一,要警惕那些看起来收益很高,但缺乏真实价值支撑,纯靠“新钱养旧钱”模式的项目。第二,技术迭代是生存的根本,尤其是在DeFi这个竞争白热化的领域,固步自封就等于慢性自杀。第三,信任是加密世界的空气,项目方必须把透明度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需要更关注项目的基本面、技术实力和长期价值,而不是被短期的诱惑蒙蔽了双眼。
苏哲: 总结得非常好。Curve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所有加密货币参与者深思的案例。最后,能不能再帮我们提炼一下今天聊到的关于Curve的核心要点?
暮歌: 当然。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四点:第一,Curve那种“分红拆分盘”的模式,在外部环境变差时非常脆弱。第二,技术创新是关键,Curve在技术上落后了,面对Uniswap V3这样的对手就显得力不从心。第三,信任很难重建,经历多次负面事件后,Curve需要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才能赢回用户。最后一点,CRV代币的价格和交易量持续下滑,这已经很明确地反映出,市场对它未来的增长不抱希望,普遍认为它已经处于“软跑路”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