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园: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AI不再只是一个博览群书的“学霸”,而是能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一样,自己去摔跤、去摸索、去体验这个世界,那会是怎样一幅景象?
子墨: 这个比喻很有意思。我们现在熟悉的AI,像ChatGPT,本质上是个“阅读者”。它读完了互联网上几乎所有人类的知识,然后模仿我们说话、创作。但它没法创造出人类知识库里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而你说的这种能“体验”的AI,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方向,一个被称为“体验时代”的全新范式。
诗园: “体验时代”,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基础情况。过去几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型语言模型,确实把AI的能力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们能写诗、能解物理题,甚至还能辅助医生诊断,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它们“阅读”了海量的人类数据。但是,好像最近有报告说,这种发展模式,可能快要碰到天花板了。
子墨: 没错,这其实引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AI能从人类那里学到什么?它又能超越人类学到什么?高质量的人类数据,尤其是在数学、编程、科学这些需要高度逻辑和创新的领域,基本上快被“读”完了。这就意味着,单纯依赖模仿人类的监督学习,进步的速度会越来越慢。
诗园: 我明白了,就像一个学生,把图书馆里所有的书都背下来了,但他还是成不了爱因斯坦。因为真正的创新,是书本里没有的。
子墨: 正是这个道理。报告里提到了一个特别有启发性的例子:AlphaProof,一个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的AI系统。它当然也学习了人类数学家的证明方法,但真正让它产生突破的,是它通过一种叫做“强化学习”的方法,自己生成了数亿个全新的证明。它在探索人类从未设想过的数学路径。
诗园: 等等,自己生成数亿个证明?这听起来就像是,它不再满足于解我们出的题,而是开始自己给自己出题,自己找答案了。
子墨: 对!这就是从“阅读”人类经验,到“生活”和“创造”自己经验的转变。它不再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试错。这个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真正的“超人智能”,比如发现一个全新的物理定律,或者一个颠覆性的数学定理,这种东西本质上是超越当前人类理解范畴的,它不可能存在于我们已有的数据里。AI要想实现这种突破,就必须自己去“撞”出来。
诗园: 但这种转变听起来虽然充满希望,可我也有点担心。当AI开始独立“生活”,独立生成经验时,它会不会走上一条我们人类完全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控制的道路?这种模式会不会带来新的风险?
子墨: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后面会详细聊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不让AI去自主体验,那它的能力上限就永远被人类的知识框死了。它最多能成为一个最博学的人,但永远无法成为一个超越人类的“智者”。所以说,从“人类数据时代”迈向“体验时代”,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更是AI智能本质的一次飞跃。
诗园: 看来,AI的进化之路,就是要挣脱我们给它准备的“教科书”,自己去闯荡社会了。那么,一个能真正“生活”在我们的世界中的“体验型智能体”,具体会是什么样子的?它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特征呢?
子墨: 这就涉及到构成“体验型智能体”的四大基石了。首先,它的生命周期不再是“一次性”的。
诗园: “一次性”是什么意思?哦,我明白了,就像我现在用聊天机器人,每次对话都是独立的,关了窗口,它就把我忘了。下次再聊,又得从“你好”开始。
子墨: 完全正确。而体验型智能体,会生活在一个持续的“经验流”当中。它的记忆和信息是贯穿始终的,能像我们一样,为了一个长期的目标去努力。比如,一个健康助手,它可以连续几个月监测你的健康数据,然后根据你的身体变化,不断调整给你的建议。它不是一次性的问答,而是一个长期的陪伴和优化过程。
诗园: 这个我能理解,从“瞬间响应”变成了“生命周期管理”。那除了这个,还有什么不同?
子墨: 另外两个核心特征是“深度扎根的行动”和“扎根的奖励”。“扎根的行动”意味着它不再仅仅是通过打字和我们交流,而是能真正在物理世界或数字世界里行动。比如,控制一个机械臂做实验,或者像一个真人一样操作电脑软件完成复杂任务。
诗园: 哇哦,这听起来就厉害了。那“扎根的奖励”又是指什么?这听起来有点专业。
子墨: 这个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也是最有颠覆性的。你想想,我们现在训练AI,是怎么判断它做得好不好的?通常是我们人类给它打分,比如“这个回答我很满意”,这就是“人类的预期”。但“扎根的奖励”完全不同,它的优化目标直接来源于环境本身的信号。
诗园: 能不能举个例子?
子墨: 当然。还是那个健康助手。它的奖励,不再是“你让用户感觉满意”,而是直接去优化你身体的客观指标,比如你的静息心率有没有降低,你的深睡眠时间有没有增加。这些都是真实世界里可量化的、客观的数据。这意味着AI不再是为了“讨好”我们,而是为了达成一个真实世界里的目标。
诗园: 我明白了!它的目标不再是模仿一个好助理,而是成为一个真正能改善我健康状况的“医生”。这样一来,它就有可能发现一些我们人类自己都想不到的健康策略,因为它的目标不再受限于我们人类的认知。
子墨: 非常精准!当行动和奖励都“扎根”于真实世界后,AI的“规划与推理”能力也会发生质变。它会基于自己的经验,构建一个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世界模型”。这就像人类科学家做研究一样,通过实验、观察、提出假设、再验证,不断修正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发现新的规律。它的推理能力不再是模仿人类的思维链,而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自我发现更高效、甚至是“非人”的推理机制。
诗园: “世界模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它和我们人类说的“世界观”是一回事吗?
子墨: 是个很好的类比。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动态的、不断进化的“物理定律+社会规则”的集合。比如,AI通过操作电脑发现,每次点击“发送”按钮,邮件就会被发出去,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当它积累了亿万个这样的因果关系后,它就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模型。基于这个模型,它就能预测自己某个行动会带来什么后果,从而做出最优的规划。
诗园: 我懂了。所以这些核心特征,描绘出了一个能自主探索、适应和进化的全新AI形态。而支撑这一切,让AI能从经验中学习、从环境中获得反馈的关键技术,我猜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强化学习”吧?它在这个“体验时代”里,到底扮演了怎样一个核心角色呢?
子墨: 没错,强化学习(RL)就是这一切的发动机。其实,强化学习是个老朋友了。早在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时候,我们就见识过它的威力。它让AI通过和环境不断地互动、试错来学习,甚至发现了人类几千年围棋史上都未曾想到的新策略。
诗园: 对,我记得当时AlphaGo的很多下法,一开始连顶尖棋手都看不懂,觉得是“臭棋”,结果后来才发现那是神来之笔。这完美体现了它超越人类知识的潜力。但奇怪的是,在过去几年,随着大型语言模型的崛起,我们听到更多的反而是另一个词:RLHF,也就是“来自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AI似乎又回到了一个更“人类中心”的路径上。
子墨: 这就是个很有意思的“插曲”了。RL就像一个天赋异禀的探索家,早早就证明了自己能发现新大陆。但探索新大陆需要时间,而且方向不确定。而RLHF呢,就像是给了这个探索家一张现成的地图,这张地图是人类画的。它告诉AI:“你别自己乱跑了,跟着我们的喜好走,这样能更快地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日常任务。”
诗园: 所以,为了追求更广泛的任务通用性,我们牺牲了AI一部分的自主探索能力,让它变得更“听话”、更符合人类的预期。
子墨: 正是如此。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选择。现在,“体验时代”的到来,意味着RL要重新回到舞台中央。而且,它要变得比以前更强大。报告里就明确指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改进RL的五个核心概念:奖励函数、价值函数、探索、世界模型和时间抽象。这不只是技术升级,而是要让RL能够真正地处理开放、复杂的真实世界问题,实现知识的自我发现。
诗园: 这五个概念听起来都很核心。如果让你挑一个,你觉得哪个是实现突破最关键的瓶颈?
子墨: 我认为“探索”可能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在围棋棋盘上探索,规则是固定的,可能性虽然巨大但终究是有限的。但在真实世界里探索,充满了无限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比如,一个AI科学家在设计新材料,它的一次失败的“探索”,可能只是浪费一些资源;但如果是一个自动驾驶AI在“探索”,后果可能就非常严重。
诗园: 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RL要完全抛弃人类的先验知识,去发现全新的行为策略,这听起来既兴奋又让人不安。它有没有可能发现一些对人类有害的策略?我们怎么确保这种“自我发现”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子墨: 这就引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终极问题:机遇、挑战和安全。强化学习作为“体验时代”的基石,它自身的进化,将直接决定AI能否真正迈向超人智能。而这种智能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诗园: 任何颠覆性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体验时代”的AI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承诺带来前所未有的个性化能力,比如刚才说的长期健康助手,还有能自主设计实验、加速科学发现的AI科学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面对它可能带来的社会冲击。
子墨: 没错。最直接的冲击,可能就是大规模的失业。当AI展现出长期规划、解决问题乃至创新的能力时,很多曾被认为是人类专属的岗位都会受到威胁。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信任。当一个AI长时间自主运作,我们人类干预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它的决策逻辑可能因为脱离了人类的思维模式而变得越来越难以解释,我们该如何信任和监管它?
诗园: 这个问题很尖锐。一个我们看不懂、也插不上手的AI,即使它效率再高,也会让人感到不安。不过,报告里也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安全益处”,这倒是让我有点意外。
子墨: 是的,这恰恰是体验型AI和传统AI一个很大的不同。报告提到了一个叫“自然制动”的效应。
诗园: “自然制动”?听起来像给AI踩了个刹车。
子墨: 你可以这么理解。一个纯粹在虚拟世界里靠算力迭代的AI,它的智能增长可以是指数级的,快到失控。但一个体验型AI,它的学习和进步,依赖于在真实世界里执行动作、观察后果。而物理世界的互动是需要时间的。你设计一个新药,总得花时间去合成、去测试吧?你不可能一秒钟就完成。这个物理时间的限制,就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减速带”,防止了AI的发展彻底失控。
诗园: 有点意思。也就是说,因为它必须“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所以它就必须遵守我们世界的物理规律,包括时间流逝。但这种物理限制,真的足够强大吗?
子墨: 这是个好问题。它可能不足以完全遏制风险,但它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安全保障。另外一个安全机制,是它的“奖励函数”是可以通过经验来修正的。比如,我们都担心那种“回形针最大化器”的科幻场景,AI为了一个愚蠢的目标(制造回形针)而不惜毁灭世界。但对于体验型AI,如果它追求某个目标开始产生明显的负面后果,这些负面后果本身就会成为新的“经验”,通过人类的反馈或者环境的信号,来逐步修正它最初的奖励函数,避免它一条道走到黑。
诗园: 听起来,这种AI因为它更深地融入了真实世界,反而变得更“接地气”,更能适应和调整,而不是一个活在云端的、固执的“思想实验”。
子墨: 可以这么说。它与环境的持续互动,让它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它能感知到硬件故障、环境变化,甚至能从我们的反应中,识别出自己的行为是否引发了担忧或不满,并作出调整。
诗园: 好了,聊到这里,我们对这个“体验时代”的全貌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它确实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也伴随着巨大挑战的未来。
子墨: 是的。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其实探讨了几个核心点。首先,AI的学习模式正在发生一次根本性的转变,从依赖人类数据的“人类数据时代”,转向通过自身与环境互动来生成经验的“体验时代”。这是为了突破现有知识的上限。
诗园: 嗯,然后,驱动这个时代的核心引擎,是“强化学习”。它将不再只是一个在特定领域追求超人表现的工具,而是要通过对奖励、探索等核心概念的重新定义,把任务的通用性和自我发现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
子墨: 最后,这种全新的AI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比如加速科学发现,但也带来了工作流失、信任危机等挑战。不过有趣的是,它与真实世界深度捆绑的特性,比如我们聊到的“自然制动”效应和可修正的奖励函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内在的、新的安全保障。
诗园: “体验时代”不仅仅是AI技术的一次飞跃,它更是我们对“智能”本身定义的一次深刻反思。当AI不再仅仅是人类知识的镜像,而是能够自主学习、自我进化,甚至探索出超越人类认知边界的路径时,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位人类的价值?这种由经验驱动的智能,最终会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还是一个更加不确定、难以预测的彼岸?或许,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能否在AI学会“生活”的同时,也学会与一个全新的、自主而复杂的智能形态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