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高中历史:素养为核,直面挑战与未来
陈亮(喆)
3
7-29猴哥: 说到高中历史课,我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反应就是俩字儿:背书。背不完的年代、人名、大事件,简直就是文科生的噩梦。
八戒: 哈哈,这绝对是刻板印象,但以前也确实是这么个情况。不过,现在的高中历史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它的核心,已经从单纯的“背知识”,转向了所谓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猴哥: “核心素养”,这词儿听着就挺官方的。具体指什么?
八戒: 嗯,新课标里提了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听起来是有点像“大词儿”,但它背后代表的是教育理念的巨大飞跃。如果说以前是“知识导向”,那现在就是“能力导向”,甚至是“思维导向”。
猴哥: 思维导向?这个有意思。
八戒: 没错。这里面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就是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强调。这意味着,现在的历史课不再是老师单方面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要引导你去思考“我们是怎么知道的”以及“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猴哥: 哦,我明白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听起来有点像历史版的“侦探游戏”啊。你得根据手上的各种线索,也就是史料,去拼凑和还原一个案件事实,还得给出自己的分析和推断。
八戒: 这个比喻太到位了!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会有官方的记载、当事人的日记、甚至是敌对国的记录。这些史料可能会互相矛盾。过去我们可能就是背一个标准答案,但现在,老师会鼓励学生去比较这些不同的史料,分析谁在说谎,谁在夸大,谁的记录更可信。这个过程,不就是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吗?
猴哥: 这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能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太宝贵了。不过,说实话,这种“素养导向”的教学,会不会让那些本身就对历史不感兴趣,或者说更习惯死记硬背的学生感到不适应?我们怎么保证这些听起来有点抽象的概念,能真正落地,而不是变成一种新的口号?
八戒: 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拿“唯物史观”来说,它要求学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些更宏观、更本质的层面去理解历史发展。这本身对老师的挑战就很大,怎么讲才能不教条?关键就在于要和具体的史实结合。比如讲汉武帝,不能只讲他“雄才大略”,还要分析当时盐铁官营的经济基础,分析匈奴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猴哥: 嗯,有道理。这样一来,历史就不再是一些孤立的、偶然的事件了,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八戒: 对。从“背诵”到“素养”,这次转型,本质上是想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变成我们理解现在、洞察未来的一个工具。那么,这种思路具体到课程内容上,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猴哥: 我也正想问这个。听说现在的教材变化很大,不再是以前那种政治、经济、文化分开讲的专题史了。
八戒: 是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必修部分变成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也就是一本中国通史,一本世界通史。这就从结构上解决了过去专题史带来的一个问题:知识碎片化。
猴哥: 怎么说?
八戒: 过去专题史虽然讲得深,但学生学完政治史,再学经济史,脑子里是分裂的。他很难把同一个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现在的通史模式,就像是给学生画了一张历史的“全景地图”,让他们能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这种设计背后,是一种“一纵一横,一简一繁”的思路。
猴哥: “一纵一横,一简一繁”?你给解释解释。
八戒: “一纵”就是通史,按时间线索把历史串起来,让你看到来龙去脉。“一横”就是专题史,变成了选修课,比如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深入钻研。这样既有宏观的框架,又有深入的细节。必修的通史相对“简”,选修的专题史相对“繁”,兼顾了广度和深度。
猴哥: 这个设计听起来确实很科学。但从一个高中生的角度看,一本厚厚的纲要要学完,会不会压力山大?内容那么多,老师能在有限的课时里讲完、讲透吗?
八戒: 这确实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巨大挑战。所以它非常考验老师的功力,哪些是主干,必须讲透,哪些可以作为延伸,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另外,新教材非常强调“中外对比”,比如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会同步关联到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猴哥: 这个好,能开阔视野。不过,我好像也听到过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新教材在世界史部分,主要还是围绕中国史和西方史在讲,对其他文明,比如印度、伊斯兰、非洲、拉美的历史,着墨不多。这会不会导致所谓的“世界文明史”,实际上变成了“西方文明史”?
八戒: 这个批评非常深刻,也确实是学界和一线教师在讨论的问题。从理想角度,我们当然希望构建一个更多元、更均衡的世界史叙事。但从教学现实来看,可能也是一种权衡。通过中西对比这个最经典、最主要的模型,先帮学生建立起比较的意识和方法,这可能是第一步。如何更全面地呈现世界文明的全貌,这确实是未来需要不断完善的方向。
猴哥: 我明白了。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最终还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更立体地去理解历史。不过,我感觉历史这门课,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我们看到的这些知识和结构。
八戒: 你说到点子上了。历史教育有很多非显性的、更深远的价值,它们就像是冰山在水下的那部分,虽然考试不直接考,但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猴哥: 比如呢?
八戒: 比如我们前面聊的“批判性思维”,这就是一个“磨砺场”。还有“跨文化理解”,你学了世界史,了解了不同文明的逻辑,你就不会轻易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更重要的是,这次课标首次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历史意识”的培养。
猴哥: “历史意识”?这个词听起来比“核心素养”还抽象。它和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有什么不一样?
八戒: “以史为鉴”更多时候像一个结论,一个口号。而“历史意识”,它更强调一个过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这些记忆塑造了我们是谁。一个有“历史意识”的人,他不仅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这些过去是如何塑造了当下的“我”,并且能带着这种理解去面对未来。它让历史学习从“记住过去”,真正变成了“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
猴哥: 哦,这么一说我就懂了。它是一种内化了的能力,把历史的智慧变成了自己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八戒: 正是如此。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历史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的同时,构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这两者并不矛盾。你只有在了解世界、了解别人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
猴哥: 说得真好。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聊了这么多理想化的设计和价值,我们回到现实,这些改革在推进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难?
八戒: 唉,这就要说到那只“无形的手”了——应试教育。这是最根本的矛盾。当高考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知识记忆和标准化答案的考察时,那我们前面聊的所有素养培养,在实际操作中都可能会被“异化”。
猴哥: 我能想象。老师和学生都会陷入两难:到底是花时间去搞思辨和探究,还是老老实实地刷题、背考点来得更实在?
八戒: 完全正确。这就导致历史这门课的教育功能被窄化和弱化了。另一个大挑战就是内容庞杂和课时紧张的矛盾。新教材知识量这么大,老师们为了赶进度,可能就没时间组织讨论、没精力去引导探究,最终又退回到了“满堂灌”的老路。
猴哥: 那对老师的要求也太高了。理念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还得顶着升学率的压力。
八戒: 是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瓶颈。很多老师自己就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让他们迅速转变为一个“引导者”、“探究活动的组织者”,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非常完善的培训体系来支持。
猴哥: 那有没有可能,从根源上,也就是高考的评价方式上做些改变,让它能真正地去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而不是单纯的记忆?
八戒: 这绝对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其实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已经能看到这种趋势了,出现了越来越多开放性的、需要运用史料分析作答的题目。但这还不够,评价体系的改革必须更彻底,才能真正撬动整个教学体系的变革。
猴哥: 看来这场改革真的是一场硬仗。不过,面对这么多挑战,我们是不是也能看到一些未来的希望?
八戒: 当然!我觉得未来最让人兴奋的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数字技术和历史教育的深度融合。
猴哥: 哦?比如用VR、AR技术?
八戒: 没错!这可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在很多方面甚至是“雪中送炭”。你想象一下,学生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回古罗马的斗兽场,或者“走进”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城。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感受的鲜活体验。
猴哥: 这个太酷了!这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八戒: 不止于此。人工智能还能帮助学生分析海量的史料,这在过去是历史学家才能做到的事。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可以自己去研究某个时期物价的变化、人口的迁徙,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技术赋能,让深度探究式学习成为了可能。
猴哥: 不过,会不会有风险?比如学生过度依赖技术提供的“现成答案”,反而削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历史课变成了一场“技术秀”?
八戒: 这个担心很有必要。所以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技术。技术应该是探索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替代品。它应该提出更好的问题,而不是提供唯一的答案。另一个方向,就是跨学科的融合,把历史和地理、语文、政治,甚至信息技术都打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猴哥: 听你这么一说,我对未来历史课的样子充满了期待。它不再是一门“副科”,而是一门真正塑造思维和人格的“主课”。
八戒: 是的。我们今天聊了这么多,从历史教育的理念飞跃,到课程结构的创新,再到现实的挑战和未来的展望。贯穿其中的核心,其实就是从“知识记忆”到“素养为核”的转变。这场变革试图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理解现在、洞察未来的工具。
猴哥: 历史,从不是简单的过去,而是理解现在、预见未来的钥匙。中国高中历史教育的这场改革,感觉就像是在这把钥匙上不断地雕琢,力求让它不仅能打开知识的大门,更能点亮学生思辨的火花,培育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广阔的全球视野。这场变革,远不止于课堂之内,它关乎我们如何与历史对话,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未来中,找到属于我们民族的坐标和前行的方向。当历史不再仅仅是“被讲述的故事”,而是“被探索的真理”时,我们才能真正以史为鉴,开创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