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士顿科学卢晓东:跨区支援270台手术,用“担当”守护安全
Listener_418295
5
7-29原野: 我们今天来聊一个挺特别的职业故事。主角是波士顿科学的一位技术支持人员,叫卢晓东。他所在的广西地区,手术量其实有限,但这反而让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从2023年到现在,他几乎就没停过,一直在广东、海南、湖北这些省份之间穿梭,去支援当地的手术。
晓曼: 这个状态很有意思。这其实意味着他几乎是以一种“随时待命”的模式在工作。你想想,每一次出发不只是订张机票那么简单,而是要立刻进入状态,准备好应对一个全新的手术环境和挑战。
原野: 确实,这种高强度的跨区域奔波,尤其是在医疗保障这个领域,对体力和精力的消耗是巨大的。那我就好奇了,在这么高频率的支援里,他是怎么做到快速响应,还确保每一次手术都万无一失的呢?
晓曼: 这就得说到他那个可以用“分秒必争”来形容的工作节奏了。
原野: 哦?具体是怎么样的?
晓曼: 比如,他可能上午人还在海南的手术室里,下午就得立刻动身,飞往湖北去支援另一台紧急手术。甚至有时候,一天之内要在好几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
原野: 哇,这听起来简直像电影里的情节。这种连轴转的模式,一般人很难扛得住吧。
晓曼: 是的,这对体能和精神都是极限挑战。但我觉得,驱动他这么做的,就是那份对“责任”的深刻理解。在医疗领域,时间真的就是生命线,容不得半点耽误。
原野: 我明白了。这种快速响应不仅仅是个人的行动力,肯定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他在这么频繁的支援过程里,是怎么跟各地的同事建立起信任,做到高效协作的?
晓曼: 这点非常关键。他在支援过程中,跟各地的同事都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每一次手术前,他们都会有深入的讨论;手术中,是高度的默契配合;手术结束后,还有非常认真的复盘。
原野: 听起来像一个配合默契的特种部队。
晓曼: 没错。这种信任感在医疗保障工作里太重要了。因为在手术台那种高压环境下,团队成员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那种默契和信任,往往就是保障手术顺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原野: 所以,医生和同事的这种认可与信赖,就成了他能一直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来源。
晓曼: 对,这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认可,更像是一种“战友”之间的惺惺相惜。当你知道自己的付出被看见、被感激,并且这些努力能直接转化为团队共同的成功时,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能在如此高压和频繁的奔波中,依然保持那么高的热情。
原野: 的确,这种来自团队的认可和信任,是支撑他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那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医生越来越高的需求,他又是怎么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呢?
晓曼: 这就是他更让人佩服的地方。他没有因为已经支援了这么多手术就停下来。在支援过程中,他敏锐地感觉到市场在变,医生的需求也在升级。
原野: 所以他开始主动学习?
晓曼: 是的,他非常积极地参加公司内部的各种培训,不断加深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而且,他不只是自己学,还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分享给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帮助大家一起成长。
原野: 我特别欣赏这一点。他不是简单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然后打勾结束。他是把每一次支援都当成一个学习案例,一个迭代自己和团队能力的机会。
晓曼: 所以你看,从跨区域的责任担当,到分秒必争的快速响应,再到团队的信任建立和持续的学习,整个故事串起来,就是一个非常饱满的、关于“担当”的注解。
原野: 没错。那么最后,如果让你来总结一下卢晓东这个故事里最核心的几个要点,会是什么?
晓曼: 我觉得有这么几点。首先,一个技术支持人员,通过跨区域支援,成功保障了超过270台手术,这本身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其次,他的工作核心是“责任驱动,快速响应”,能应对一天奔波多个城市的极限挑战。再次,他通过术前术后的紧密协作和复盘,和同事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并把这种信任转化为了前进的动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通过持续学习和知识分享,来应对市场的变化。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他用行动真正诠释了,什么叫用“担当”守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