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假图仅退款:羊毛党玩坏电商,你我购物变“通关”
mingye cai
2
7-31子墨: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这个世界,“眼见为实”这四个字好像越来越靠不住了?过去P图还得是个技术活,现在随便一个AI工具,点几下,一张以假乱真的图就出来了。
晓曼: 何止是靠不住,简直是信任体系的大考验。最近电商圈里就出了个大事,很多所谓的“羊毛党”,就靠着AI生成的假图,把电商平台的“仅退款”政策给玩坏了。
子墨: 我也听说了,这个操作简直是刷新认知。商品明明是好的,他用AI给你生成一张“发霉的水果图”或者“摔坏的商品照”,然后理直气壮地找商家要求仅退款,不用退货。
晓曼: 没错,这事儿离谱就离谱在,欺诈成本低到令人发指。以前你还得费半天劲学个PS,P出来的图还可能一眼假。现在呢,像豆包、元宝这些AI工具,你只要跟它说一句“香蕉发霉,长满黑斑”,几秒钟,一张高清、逼真的瑕疵图就有了。甚至有人连AI生成的水印都懒得去掉,就直接拿去申请退款了。
子墨: 水印都不去?这也太嚣张了吧。但商家就真的看不出来吗?
晓曼: 这就是问题所在。很多传统的中小商家,他们哪懂什么AI绘图啊,看到那种图,第一反应就是商品真的出问题了,为了不得罪客户,往往就自认倒霉,直接退款。结果就是,骗子“白嫖”了商品,商家亏了钱。网上甚至还流传出一种说法,说有人靠这招实现了“榴莲自由”。
子墨: “榴莲自由”……这词儿听着怎么又好笑又心酸。这种看似占小便宜的“自由”,背后其实是对商家财产的直接侵占吧?这种门槛极低的AI造假,到底会对整个电商生态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晓曼: 影响太深远了。首先,它直接打击的是商家的积极性。你想想,我辛辛苦苦做生意,结果每天都要花大量精力去跟这些虚假凭证斗智斗勇,亏损还不断增加,这生意还怎么做?其次,它破坏了最基础的商业信任。当商家默认每个申请退款的都可能是骗子时,整个交易环境就变味了。
子墨: 我明白了。但话说回来,“仅退款”这个政策,当初平台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为了保护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简化流程。现在它被这么滥用,是不是也说明,咱们的规则和信任体系,已经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了?
晓曼: 你说到点子上了。这就是典型的“规则滞后”。这个政策诞生的时候,谁能想到AI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它建立在一个“人性本善”或者说“造假有成本”的假设上。但AI把这个成本几乎降到了零,一下子就把这个漏洞给撕开了。如果平台不能及时堵上这个口子,那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就会越来越明显。
子墨: 的确。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我们普通消费者的立场来看呢?看到这种新闻,我心里其实也犯嘀咕。虽然我没想过去骗商家,但我会担心,商家为了防骗,会不会把所有消费者都当成潜在的敌人?
晓曼: 你的担心正在变成现实。这不仅仅是几个案例,它正在逐步侵蚀买卖双方的信任基础。而这种侵蚀,很快就会让我们每个普通的购物者,都感受到切肤之痛。
子墨: 刚才聊的都是买家怎么用AI骗商家,但其实,这并不是单向的。我听说,有些不良商家自己也在用AI,把化纤衣服P得跟丝绸一样,把普通的桃子P得又大又甜。这不就是一场“魔法对轰”吗?
晓曼: 形容得太贴切了,就是“魔法对轰”。你用AI造假图来申请退款,我就用AI美化图来骗你下单。买家那边甚至已经进化到能生成假视频了,虽然有时候会出bug,比如视频里一只手突然变成了两只手,但足以以假乱真。这种局面,最终伤害的是谁呢?恰恰是我们这些只想安安静静买个东西的普通人。
子墨: 这听起来,我们普通消费者完全是躺枪啊。商家为了弥补被骗的损失,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什么?
晓曼: 涨价。把损失和额外的审核成本,全部摊派到商品价格里。最后,是所有诚实的消费者,在为少数人的欺诈行为买单。这还不是最糟的。
子墨: 哦?还有更糟的?
晓曼: 更糟的是购物体验的全面恶化。现在你要想退个货,那可费劲了。商家为了自保,会要求你提供各种匪夷所思的证明。比如,必须提供带有当天日期时间水印的、从拆开快递盒开始录制的、一镜到底的开箱视频。
子墨: 我的天,这哪是拆快递,这是在拍电影吧?要求也太苛刻了。
晓曼: 这还不算完。如果你说商品有问题要销毁,商家可能还会要求你拍销毁视频,视频里还得做出特定的手势,比如比个OK或者竖个大拇指,来证明这不是网上找的视频。你说,一个正常消费者,遇到商品真出了问题,还得经历这么一套“通关打怪”式的流程,那购物的乐趣还剩多少?简直就是对好人的惩罚。
子墨: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骗子让商家不信任,商家为了防骗,就给所有消费者设置障碍,结果就是我们这些正常用户的购物体验直线下降。这就像是在一条原本很清澈的河里,两岸的人都开始往里扔垃圾,最后河水变得浑浊不堪,谁也别想喝到干净的水了。
晓曼: 这个比喻非常到位。这种双向的欺诈,侵蚀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而是整个商业生态里最宝贵的东西——信任。信任一旦崩塌,想要重建,那可就太难了。
子墨: 聊到这儿,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说,这是AI的错。但文章里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同:“有问题的从来就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人。”
晓曼: 对,这句话是核心。AI本身是中立的,它就像一把刀,你可以用它来切菜做饭,也可以用它来伤人。它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极其强大的“人性放大器”。它把人性中固有的贪婪、侥幸这些阴暗面,用一种极低的成本、极高的效率给放大了。
子墨: 确实。过去你想做坏事,可能还得学点技术、花点本钱。现在AI让做坏事的门槛,低到了“有手就行”的地步。这就给我们的法律和监管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从法律上讲,这种行为已经可能构成诈骗了,但为什么感觉很难管呢?
晓曼: 因为取证太难了。平台怎么去百分之百地判定一张图、一段视频就是AI生成的?就算能判定,面对海量的申请,审核成本也是天文数字。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诈骗金额不大,立案都困难。技术在飞速迭代,法律法规的更新总是相对滞后的,这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
子墨: 但如果反过来,我们为了防范滥用,就对AI技术进行非常严厉的监管,会不会又扼杀了它的创新和发展?这似乎是个两难的平衡。
晓曼: 是的,这就是典型的“创新与风险”的平衡难题。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彻底否定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也不能放任自流,让它成为潘多拉的魔盒。我认为,这需要多方协同治理。技术公司要开发能识别AI生成内容的反制技术,平台要更新规则,法律要跟上脚步明确界限,而我们整个社会,更需要一场关于数字伦理的集体教育。
子墨: 说到底,技术本身是没有方向的,是人赋予了它方向。这可能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学会辨别真伪,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晓曼: 完全正确。所以AI滥用这个事儿,它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技术伦理、法律监管和社会治理上的短板。只有技术、法律、道德几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我们才有可能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信的数字未来。
子墨: 听你这么一说,我感觉整个事情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总结一下,首先,AI技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数字造假的门槛,这直接挑战了我们过去“眼见为实”的信任体系。
晓曼: 没错。然后,这种技术的滥用在电商领域演变成了一场买卖双方的“魔法对轰”,最终的结果却是,我们这些无辜的普通消费者,不得不为他人的欺诈行为支付更高的价格,和忍受“通关打怪”一样复杂的购物流程,整个生态都在受损。
子墨: 最核心的一点,还是回到了人的身上。AI的本质是工具,它本身无罪,但它却成了一个“人性放大器”。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一个技术狂飙的时代,我们到底该如何为技术的发展,安上伦理和法律的“刹车片”。
晓曼: 是的,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子墨: 我们正身处一个数字现实与虚拟幻象日益模糊的时代。AI的出现,不仅是生产力的飞跃,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实验,它以惊人的速度挑战着我们对真实、信任和秩序的传统定义。当“眼见为实”变得不再可靠,当数字造假触手可及,我们社会将如何重塑信任、重建秩序?这不仅仅是技术公司或监管部门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身处数字洪流中的个体,需要共同思考和行动的时代命题:如何让我们的智慧和道德,永远跑在技术力量的前面,而非任由其裹挟着我们走向未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