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懂PM发散,说出收敛:高效沟通促创新落地
qingqing zeng
9
8-8原野: 跟有些产品经理开会,感觉就像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龙卷风。各种新点子、新方向一个接一个地砸过来,有时候真的会觉得,这思路也太发散了吧?
晓曼: 哈哈,我懂。但有意思的是,很多顶尖的产品经理,他们这种“发散”背后其实是极其严密的逻辑。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往往都踩在某个数据、用户痛点或者市场机会上。
原野: 哦?你是说,我们不能只看热闹,得看懂门道。那面对这种“点子多、脑回路快”的同事,第一步该怎么接招?
晓曼: 对,关键就是别急着说“行”或者“不行”。第一步是先学会“听懂”他们的发散,试着去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个想法背后的意图或者说他看到了什么我们没看到的机会,这比什么都重要。
原野: 我明白了,先不急着判断,而是尝试理解。那具体到沟通上,当他抛出一个新想法时,我应该怎么回应呢?总不能就“嗯嗯啊啊”吧。
晓曼: 当然不能。一个特别好用的方法,就是先用你自己的话,把他那个天花乱坠的想法复述一遍。比如你可以说:“我理解一下,你的意思是不是想通过A功能,来解决B用户的C问题?”这么做,一方面是确认你没理解错,另一方面,对方会觉得你真的在认真听,被尊重了。
原野: 这个方法好,既能同步认知,又能建立信任。那确认完理解之后呢?怎么把他从天上拉回地面?
晓曼: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把他这个想法,变成一个可以验证的“假设”。你可以说:“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我们能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假设,比如我们‘假设’上线这个功能后,用户的留存率会提升5%,然后我们设计一个小范围的A/B测试来验证一下?”
原野: 哇,这个思路太妙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沟通技巧了。这简直是把PM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直接框定成了一个可以被科学检验的“产品实验”啊。
晓曼: 没错!你这么做,其实是给了他的创意一个“安全网”。他会知道,就算这个想法不完美,我们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有方法去验证、去迭代。这反而能让他更大胆、更放心地去探索,而不是束手束脚。说白了,高效的沟通就是要能听懂他的发散,也能说出如何收敛。
原野: 理解了思路,也学会了引导收敛,最后一步肯定就是怎么把这些靠谱的想法真正推落地了。这里面,像是建立共同目标、用更结构化的方式去表达,还有理解他这么做的“Why”,是不是就特别关键了?
晓曼: 是的,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大家最终能同频共振。你理解了他的底层逻辑,他采纳了你的验证方法,最后一起把这个创意拆解成具体的任务、排好优先级,这个创新的想法才算真正走在了落地的路上。
原野: 这么听下来,和这种厉害的PM合作,虽然烧脑,但收获也巨大。最后,能帮我们再总结一下今天聊到的核心要点吗?
晓曼: 当然。简单来说就三点。第一,要认识到PM的发散思维背后,往往有严谨的逻辑支撑。第二,沟通时,先用复述来确认理解,再用“假设-验证”的思路来引导创意收敛。最后,通过建立共同目标和同理心,把好点子真正变成可执行的方案。能跟这样的人高效合作,不光产品能成长,对我们自己的能力提升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