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内卷与AI冲击:重塑自我,探索兴趣
wenxian li
12
8-8原野: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作者提到了几本书,引发了他对教育和下一代未来的很多思考。其中一本让他特别有共鸣,叫“读书的料”,讲的是改革开放后,那些从农村考入名校的孩子的成长故事。
晓曼: 哦,这本书我听说过。它之所以能触动那么多人,甚至让作者读到落泪,就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很多普通家庭出身、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那种既自豪又有点格格不入的复杂心态。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原野: 是的,作者就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文化穿梭”。他讲自己第一次坐电梯因为不懂规矩而无地自容的经历,这和书里那些农家子弟进入精英大学后,面对中产家庭那种“协作培养”模式长大的同学时,感受到的疏离感,简直一模一样。这是不是说,我们每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都会经历这种艰难的身份重塑?
晓曼: 我觉得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阶层差异,它更像是一种底层成长逻辑的碰撞。书里说的中产家庭“协作培养”,是父母全程介入、引导、规划。而很多普通家庭更像是“成就自然成长”,说白了就是靠孩子自己摸索。这种不同,决定了孩子看待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方式,也解释了为什么作者会反复琢磨“求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原野: 这种成长经历的差异确实让人深思。作者后来又读了李飞飞的自传,里面一个细节也让他特别感动。当时李飞飞在继续深造和去华尔街工作之间犹豫,她妈妈对她说了一句,“This has been our journey.” 这也是我们的旅程。
晓曼: 这句话的力量太强大了。它完全颠覆了我们熟悉的那种“光宗耀祖”或者“我一个人扛起全家”的叙事。它在说,孩子的成就不是你一个人的奋斗,而是整个家庭共同的付出和旅程,我们是一体的。这是一种深刻的共同体意识。
原野: 没错。这也引出了作者对当前教育“内卷”的一个核心诊断。他认为,我们教育体系的底层逻辑,长久以来更侧重于“筛选”,而不是“育人”。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一轮轮考试,来分配稀缺的社会资源。
晓曼: 这个观点很犀利,而且点到了要害。正是因为它是筛选逻辑,所以当所有人都想被筛中时,竞争就必然会加剧。这就像一个囚徒困境,每个人都不得不投入更多,最终导致了系统性的内卷。
原野: 作者那个比喻特别好,他说内卷就像在电影院里,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排的所有人就不得不跟着站起来,结果大家看得更累了,但视野并没有变好。所以他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教育带来的回报没有变大,但我们付出的成本却越来越高,那教育的性价比是不是在降低?这会不会意味着,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帮孩子找到另一个“剧场”,而不是非要挤在最热门的这个?
晓曼: 这恰恰是现在最难的地方。我们的文化环境,尤其是所谓的“东亚做题家”模式,它本质上是不允许试错的,每一步都必须踩在最“正确”的点上。而欧美的孩子可能更“chill”,他们有更多机会去探索。所以,敢于让孩子去试错,去找到她们真正热爱的那个“螃蟹”,而不是随大流,这可能是对父母智慧和勇气的巨大考验。
原野: 是啊,尤其是在AI时代,这个问题变得更迫切了。作者提到他自己体验AI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后,感到一种震撼。他开始思考,当未来很多工作都可能被AI取代时,我们的价值感和快乐从哪里来?
晓曼: 这其实是一个终极问题。当AI能比我们更快、更准确地完成任务时,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给出的答案很有人情味,他说,也许就是去“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去做那些你真正感兴趣的事,哪怕这件事你做得没AI好。
原野: 所以,在经历了这么多关于教育、家庭和未来的思考后,你觉得最核心的 takeaways 是什么?
晓曼: 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吧。首先,我们要看清教育内卷的本质,它源于“筛选”机制,我们要思考投入产出比。其次,家庭是共同的旅程,是“我们”而不是“我”,这种力量更温暖。然后,在AI时代,认识自己、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这种内在驱动力比任何外部的成功标签都更重要。最后,也是对所有父母的提醒,我们的任务可能不再是规划一条完美的道路,而是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勇气,去试错,去找到属于她们自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