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掘金银发经济:老年回忆录代写,AI能取代“人情味”吗?
zhu koopen
16
8-8原野: 我最近看到一个数据,挺震撼的。咱们国家现在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快3亿了,占了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还多。在这么一个巨大的“银发浪潮”里,就冒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温度的新兴服务:给老年人代写回忆录。
晓曼: 嗯,这事儿听着小众,但其实背后是个大市场。它不只是简单地把老人的故事写下来,更像是在帮他们打造一份可以传家的“精神遗产”。而且你看它的客单价,从两三万到十几万的都有,这说明老年人对这种情感和传承的需求非常强烈。
原野: 十几万写一本书,这可不便宜。
晓曼: 是的,但它的核心价值,我觉得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这个过程,对老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人生回顾疗愈”。你想想,有一个人耐心地听你讲一辈子的故事,帮你梳理那些高光和低谷,这能给老人带来多大的自我价值感。而且,这本书还能成为连接下一代的桥梁,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父辈祖辈是怎么过来的,这种价值,确实很难用钱来衡量。
原野: 有点意思。这确实是一个承载了很重情感价值的服务。那这么一片听起来机会无限的“蓝海”,现在到底发展得怎么样?市场规模有多大呢?
晓曼: 这就是好玩的地方了。虽然网上,比如小红书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感觉人人都需要,但现实是,市场的热度并没有完全变成订单。我听说有从业者跟那种大型的高端养老社区合作,结果转化率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原野: 哇,万分之一?这落差也太大了。
晓曼: 对,所以市场现在是典型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那种纯人工、精雕细琢的服务,强调深度访谈和情感陪伴,价格自然就高,几万到十几万。另一方面,AI也入场了,用AI辅助写作,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几千到一万多,不到一个月就能出书。
原野: 那客户都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老人自己想写,还是子女想给父母写?
晓曼: 两者都有,但驱动力很不一样。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子女是在亲人突然离世后,才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那种“再不记录就永远来不及了”的焦虑感,会促使他们马上去下单。反而是很多老人自己,如果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传承目标,可能觉得这事儿不那么着急。
原野: 我明白了,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潜力巨大,但怎么在那个关键时刻触动客户,尤其是抓住子女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紧迫感,是这个行业能不能做成的关键。那具体到服务,这两类价格差这么多的,流程上有什么不同吗?
晓曼: 当然,人工代写那可是个相当“劳动密集型”的活儿。写作者得先花大量时间跟老人聊天,建立信任,这本身就不容易。然后是收集各种老照片、信件,再进行反复的撰写、修改,最后可能还要负责排版印刷。这么一整套下来,一部作品花掉写作者三个月时间,是家常便饭。
原野: 三个月磨一本书,这投入确实不小。
晓曼: 而且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隐形成本”,就是写作者付出的“情感劳动”。他们不只是在码字,更像是一个倾听者,一个心理陪伴者。有时候老人聊到一些创伤经历,写作者还得有能力去承接和疏导。这种深度的共情和人际互动,是AI现在完全给不了的。但反过来说,高客单价看着诱人,可如果是在一些平台上接单,平台抽成可能高达40%,这么一算,写作者的实际收入就没那么美好了。
原野: 这么说,这门生意不光要文笔好,还得懂心理学,会共情,甚至还得会算账。那在AI也能写东西的今天,一个人类写作者最核心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晓曼: 我觉得核心就是两点:同理心和叙事能力。说白了,就是能不能通过访谈,真正捕捉到老人那个独特的“真实声音”和内在情感。AI可以帮你整理资料,甚至生成一些流畅的段落,但它没法提供那种人与人之间深度的情感连接和陪伴感。
原野: 嗯,对,那种信任感和温暖是机器给不了的。
晓曼: 所以我一直觉得,AI在这个领域里,更应该是一个“赋能者”,而不是“颠覆者”。它可以把一些基础工作自动化,把成本降下来,让这个服务能惠及更多普通家庭。但最终,决定服务品质的,还是写作者的“信任度”和“温度”,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原野: 确实,AI的效率加上人的温度,听起来像是未来的方向。不过,这么一个新兴的市场,肯定也少不了各种坑吧?有哪些主要的挑战和风险需要注意?
晓曼: 挑战不少。首先,市场看着蓝海,但其实已经有点“拥挤和无序”了,特别是AI入局后,低端市场的价格战会更激烈。其次,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客户转化难是个普遍问题。还有就是隐私安全,这可是命门,毕竟客户给你的都是最私密的人生故事。最后,对写作者来说,长期做这种情感劳动,很容易有职业倦怠。
原野: 尤其是隐私问题,这个要是处理不好,整个行业的信任就崩了。
晓曼: 完全正确。所以说AI在这里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能降低门槛,让回忆录不再是奢侈品。但如果滥用,搞出一堆同质化的、没有感情的流水线作品,甚至泄露了客户隐私,那对整个行业都是毁灭性打击。最终,客户还是会选择那个最值得信任、最有温度的人。
原野: 听起来,在这个市场里,信任和温度是硬通货。那对于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具体应该怎么做营销,怎么去找到那些真正需要服务的客户呢?
晓曼: 我觉得得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线上,可以在小红书、抖音这些平台,多分享一些打动人心的案例故事,建立个人品牌,让大家看到这个服务的真正价值。线下呢,口碑就太重要了,可以多和一些社区、养老机构合作,直接接触到目标人群。
原野: 核心还是得让客户感觉到,你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本书。
晓曼: 对,就是这个意思!营销的核心,就是要不断地去强调服务的“情感价值”和“传承意义”。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透明的合同、严格的保密协议、专业的态度,这些都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但最终能让客户下定决心的,一定是写作者本人展现出的那种同理心和专业度。AI可以帮你跑得更快,但这种由人带来的“疗愈之旅”般的体验,才是让你走得更远的根本。
原野: 听你这么一分析,我感觉对这个行业有了个特别立体的认识。最后,能不能帮我们总结一下,关于老年回忆录代写,有哪些关键点是咱们一定要记住的?
晓曼: 好。我觉得有这么几点:第一,这是“银发经济”里一个潜力巨大的新机会。第二,它的核心是情感价值,是帮老人做人生回顾和家族传承,这是AI替代不了的。第三,市场已经出现了高价人工和低价AI辅助的两极分化,AI是工具,不是终点。所以,第四点也就是最关键的一点,想在这个赛道里胜出,信任和温度才是真正的护城河。说到底,想在银发经济里掘金,最终还是要回答那个问题:AI能取代人情味吗?目前看来,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价值,始终在人和人的连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