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大:新闻传播教育如何AI赋能,拥抱游戏未来
Thomas Young
1
8-11苏哲: 最近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的,就是大家都觉得AI要来砸饭碗了,尤其是像新闻传播这种专业,感觉都快成夕阳红产业了。但你猜怎么着?今年有些学校的新传专业,报考的人反而还多了。
子墨: 嗯,这个冷暖反差确实很说明问题。这其实就是市场预期的一次快速波动。一方面大家焦虑AI,另一方面,行业又在释放新的信号,教育体系也必须得跟着快速反应。
苏哲: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面对AI这么强的冲击,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到底要怎么变,才能培养出未来真正需要的人才?
子墨: 没错,这已经不是小修小补能解决的了,必须得来一次彻底的系统升级。
苏哲: 听你这么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做法就很有代表性了。他们提出了一个“AI基础+专业融合”的策略,目标是要改造一半的课程,还开了像大语言模型与创意写作这样的课,甚至拉着AI公司一起开发智能助教,而且还大力发展游戏和数字文创专业。
子墨: 对,你看他们这个布局就特别聪明。他们不是在教学生怎么用AI去“写新闻”,而是在培养学生未来的“造世界”的能力。当虚拟现实、游戏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这种能力就太关键了。
苏哲: 我特别好奇那个大语言模型与创意写作课,说要让学生“人人都能写作长篇小说”。这背后是不是意味着,AI已经不只是个工具,它甚至在重塑整个文科教育的形态?
子墨: 完全正确!这其实是在给所有文科生传递一个信号:不要悲观!AI不是来取代你的,而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跟技术深度融合、找到新增长点的机会。特别是游戏和数字文创,这简直就是文科和科技结合的完美试验田,这就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苏哲: 听起来确实很前瞻。把AI、游戏、数字文创这些串起来,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了,更像是在为未来的媒介形态储备人才。不过,那个终极问题还是绕不开:AI到底会不会取代记者和编辑?
子墨: 这个问题,我觉得华东师大王峰院长的那个比喻特别到位。他说,AI目前只能做“低端活”,可以看成是一个“学徒工”。
苏哲: 哦?学徒工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子墨: 是的。你想,整理信息、做数据图表,这些重复性的劳动,AI当然比人快。但它能判断出哪个新闻细节最能触动人心吗?它能打破流量茧房,写出真正有温度、有深度、有人文关怀的东西吗?目前还不能。那个注入“灵魂”的部分,还得靠人。
苏哲: 我明白了。AI是高效的工具,但最终的价值判断和情感注入,还得靠传媒人自己。那总结来看,在这个智能时代,一个媒体人想要不被替代,最核心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子墨: 所以你看,总结下来其实就很清楚了。首先,AI的冲击是现实,但它也催生了新的机遇,行业转型需要新的人才。其次,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向“智能文科”升级,核心就是培养懂技术、能跨界、会融合的人。最重要的一点是,AI替代不了媒体人的核心价值,也就是在内容里注入深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得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拥抱变化,才能始终站在潮头。
苏哲: 我明白了。所以说,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关键就在于如何用AI来赋能,并且勇敢地去拥抱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游戏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