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算中心能源挑战:施耐德报告揭示“算电协同”
Mars_explorer_4xmk1v7sm2l
4
8-12高晴: 我们都知道,现在AI的发展简直是一日千里,但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这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电费账单”。数据中心这个AI背后的大功臣,现在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
国栋: 没错,这个危机还不是单一的,而是三管齐下。我们看到报告里说,有93%的企业觉得供电稳定性是大问题,85%的企业在为成本头疼,还有77%的企业在担心碳排放。这三座大山,哪一座都够压垮人的。
高晴: 93%这个数字太惊人了。听起来这三个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搅在一起,成了一个大麻烦。能不能给我们具体拆解一下,它们是怎么相互影响的?根源又在哪儿?
国栋: 当然。首先说供电稳定性,这简直是命门。你想想,AI模型的训练,那功率波动跟过山车似的,一个小时内波动50%都很正常,这对电网的灵活性是极大的考验。然后,大家又都想用绿电,但风电光伏又不稳定,这又加了一层风险。最后,备用电源,现在97%还靠柴油发电机,但环保查得越来越严,噪音、排放都是问题,而且它能发的电也有限。
高晴: 我明白了,就是说想用电的时候需求不稳定,想用的电本身供给也不稳定,连备胎都不太靠谱了。那成本呢?
国栋: 成本就更直接了。现在一个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里,电费能占到57%,是绝对的大头,比服务器折旧、房租、人工加起来都多。而且各地电价差得远,有的地方能便宜到三毛五一度,这就让数据中心选址成了一门玄学。
高晴: 哇,超过一半的成本都是电费。那碳排放这个压力又从何而来?
国栋: 碳排放主要和能源效率有关,用一个指标叫PUE来衡量。现在超过六成的数据中心PUE都高于1.2,这意味着大量的电能没有用在计算上,而是变成了热量浪费掉了。这不仅直接推高碳排放,而且像腾讯、阿里这些大厂都有自己的碳中和目标,监管和ESG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高晴: 听完你这么一说,我才感觉到这问题有多棘手。那面对这个复杂的局面,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国栋: 这就得提到一个核心概念了,叫“算电协同”。
高晴: 算电协同?听起来有点技术,是什么意思?
国栋: 嗯,说白了,就是让算力去主动配合电力。比如,通过技术手段动态调整服务器的耗电量,或者把一些不那么紧急的计算任务,挪到用电低谷、电价便宜的时候再做。
高晴: 哦,我明白了!这就像是给计算任务和电力消耗之间,装上了一个智能的“平衡器”,让它们俩的节奏能对上。
国栋: 正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这背后真正的解法,就是实现算力和电力的协同。它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同时应对智算中心自己负载的剧烈波动,和可再生能源供电不稳定的双重难题。甚至还能反过来帮助电网削峰填谷。像腾讯、英特尔他们已经在实践了,证明这套玩法是可行的。
高晴: 这个思路确实很巧妙。那除了这种协同的思路,在具体的技术层面,比如降低刚才你说的那个PUE值,有什么好办法吗?
国栋: 办法还是有的。比如硬件上,现在用刀片式服务器,比起传统机架,能省电20%到40%。软件层面,也有动态功耗管理技术,能实时调整CPU的工作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高晴: 嗯,对,从源头上去节流。那在用绿色能源方面呢?
国栋: 这方面案例就更多了。你看谷歌、苹果都在自己的园区里铺满了太阳能板。国内更典型的,像中国电信在青海的那个绿色数据中心,不仅做到了100%用绿电,PUE还压到了1.2以下,非常厉害。
高晴: 哇,这些例子一出来,就感觉未来可期了。
国栋: 是的。还有一个案例我印象很深,就是北京亿安天下和施耐德电气的合作。他们通过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硬是把综合能耗降低了15%,能源成本直接砍掉20%,连运营人手都省了三成。这就很清楚地说明,搞绿色高效,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能实实在在省钱、提升竞争力的好事。
高晴: 听下来,感觉智算时代的数据中心,确实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能源变革。挑战巨大,但创新的机会也同样巨大。
国栋: 是的。所以总结一下,我认为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有几个关键点。首先,供电稳定、成本控制和碳排放是绕不开的三大挑战,尤其是供电稳定,是93%企业的痛点。
高晴: 嗯,对。
国栋: 其次,要化解这个矛盾,核心钥匙就是“算电协同”,让算力去智能地匹配电力。第三,具体落地上,要靠刀片服务器这类高效硬件和拥抱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双管齐下才能有效降低PUE和碳排放。
高晴: 我明白了。
国栋: 所以,未来数据中心的大趋势,一定是算力和能源的深度协同,是绿色低碳和高效运营的完美结合。这不仅是这个行业自己的出路,也是整个数字经济走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一步。
高晴: 非常感谢国栋今天的分享,让我们对AI背后的能源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