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阅AI数字员工:治愈AI幻觉,精准落地且成本大降
Peter Chen
8
8-12原野: 现在大家都在聊AI,感觉它无所不能。但我身边很多做企业的朋友,一提到要把AI用到核心业务里,就一个头两个大。感觉就像请了个特别能聊、但偶尔会满嘴跑火车的实习生,你敢让他直接去审合同、看财报吗?
晓曼: 你这个比喻太形象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AI幻觉”问题。在娱乐场景下,它胡说八道可能还挺有意思,但在严肃的商业场景,一个小数点错了都可能是灾难。所以,怎么让AI不说胡话,变得可靠,是它从玩具变成真正工具的关键一步。
原野: 没错。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AI在企业中的落地应用,特别是如何确保其精准和可靠。我们重点关注成都三生万物科技旗下的司马阅这个品牌,这是一家有11年技术积累的AI原生公司,核心团队都来自华为、京东这些大厂,还跟高校联合研发。他们自主研发的DocMind文档智能大模型已经获得了国家备案,核心使命就是加速企业向AI智能化转变。
晓曼: 对,司马阅这个背景,尤其是在文档智能领域的深耕,其实是直接切中了企业引入大模型时最头疼的数据问题。可以说,这就为后面要聊的精准落地,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原野: 聊到AI落地,就绕不开“AI幻觉”这个问题。大语言模型虽然很强大,但它那个“概率猜测”的模式,在需要高度精准的研报分析、合同审核这些严肃场景下,就可能导致“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看到腾讯、浙大、哈工大都有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司马阅认为,在这些场景下,AI回答得“准”,才是可信、可用的前提。
晓曼: 这一点非常关键。你想想,一旦AI在这些核心业务环节出现“幻觉”,那造成的损失和信任危机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说,怎么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是企业真正敢于拥抱AI的第一道坎。
原野: 那司马阅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个幻觉问题的呢?他们的核心武器,就是自主研发的DocMind文档智能模型。这个模型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光能处理文字,还能深入理解文档的语义、表格、甚至是图表内容,然后进行跨内容的关联分析,把这些乱七八糟的非结构化数据,变成大模型能听懂的标准信息。
晓曼: 我明白了。DocMind就像一个超级文档解析专家。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喂给大模型,而是先自己深度理解、消化、整理一遍,把最准确、最结构化的信息提炼出来。这样一来,就从源头上保证了信息输入的准确性,后面自然就不容易产生幻觉了。
原野: 基于DocMind这个强大的基座,司马阅就打造了他们的核心产品“AI数字员工”,也叫“司马诸葛”。它采用的是一种“双模型驱动”的模式,也就是把DocMind和通用的大语言模型结合起来。DocMind先负责处理和结构化文档数据,从源头上就把信息不准的问题给解决了。
晓曼: 这个“双模型驱动”的方案有点意思。它等于是把“精准”和“智能”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DocMind保证了事实的准确性,大语言模型负责生成流畅的回答。这样一来,AI就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复述,而是真正能够基于准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数字员工”了。
原野: 我注意到资料里提到,这个“AI数字员工”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员工提效十倍。这听起来很惊人。结合你刚才说的,你觉得这个“提效十倍”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是单纯的自动化,还是说AI在决策支持上有了质变?
晓曼: 我认为这绝对不只是自动化的提效。你想,当AI提供的信息是100%基于内部文档、绝对可靠时,员工就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反复核对和验证了。这意味着AI不仅是替代了重复性工作,更关键的是,它在提升整个团队的认知和决策效率。员工可以放心地把它当成一个不会犯错的专家助手来用,这才是“提效十倍”的真正价值所在。
原野: 那么,这个AI数字员工具体能用在哪些地方呢?我看案例还挺丰富的。比如,有家药食同源公司用AI客服,效率提升了90%;一家策划公司用AI人事,把HR重复性工作自动化了将近80%;还有食品公司用它做AI法务,金属贸易公司用它当AI分析师,甚至有招投标平台用它做AI评标专家,效率提升了七八倍。
晓曼: 这些案例确实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它的落地能力。从客服到法务、分析师,再到招投标评标,几乎覆盖了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而且我特别注意到它那个私有化部署,成本低、部署快,这对很多数据敏感的企业来说,吸引力太大了。
原野: 是的,司马阅的独特优势总结起来就是“AI精准度”和“私有化成本低”的结合。他们的技术能有效控制大模型的幻觉,同时还能把私有化部署的硬件成本降低6到10倍。难怪连“知乎学堂”都推荐,我看用户评价就两个词:“精准!好用!”。
晓曼: 这种“既要又要”的解决方案,恰恰是现在企业在AI落地过程中最看重的。高精准度保证了业务的可靠性,而低成本的私有化部署又大大降低了企业尝试和拥抱AI的门槛。所以说,要治愈AI的幻觉,实现精准落地,同时还能把成本降下来,这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原野: 最后,我们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就是AI数字员工的引入,正在悄悄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从我们熟悉的“金字塔型”,开始向更灵活、更高效的“松树型”组织演进。
晓曼: 这确实是AI时代最深刻的变革之一。AI不仅仅是个技术工具,它正在成为组织模式的催化剂。未来,它会重塑我们对人才的需求,迫使每个企业去重新思考人和AI到底该如何协作。
原野: 看来,一个可靠的AI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能引发组织层面的深度变革。
晓曼: 没错。司马阅的AI数字员工,它通过“双模型驱动”解决了AI幻觉这个核心痛点,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精准、可靠、而且成本可控的AI解决方案。这不仅能帮助员工提效,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推动企业组织向更灵活的“松树型”结构演进,这可能是未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