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解密“图式与所见”助你炼就艺术慧眼
Xiao Wang
7
8-24苏哲: 每次我们走进美术馆,面对满墙的画作,从古典到现代,是不是都会有种感觉?就是…信息量太大了,有点不知所措。我们都想看懂艺术,但又害怕被那些厚重的艺术史给压垮。
苏哲: 但如果我告诉你,有一本书,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份“藏宝图”,能带你轻松穿越五千年的艺术迷宫,你会不会有兴趣?这本书就是恩斯特·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它的开篇就扔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句话,其实就是我们理解所有艺术的钥匙。今天,我们就用这个视角,来重新打开艺术世界的大门。
苏哲: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驱动着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进呢?这正是贡布里希为我们揭示的第一个核心驱动力。
苏哲: 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图式与修正”。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特别好理解。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学一门语言。你得先掌握词汇和语法,也就是“图式”,然后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写诗、去创作。艺术也是一样。中世纪的艺术家,他们遵循的是一套“神圣的图式”,画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像,而是为了传达教义。但后来,像乔托、扬·凡·艾克这些人,他们就开始不满足了,他们开始认真观察真实的世界,在原有的图式上进行“修正”,于是,画里就出现了光影和空间感。再到后来的印象派,他们干脆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追求完美形体的图式,他们要捕捉的是什么?是瞬间的光和色彩。你看,这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图式”与“修正”的永恒对话。
苏哲: “图式与修正”这个概念,其实就揭示了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它告诉我们,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突破。这就把“天才”从神坛上拉了下来,让我们明白,艺术创作是一个有迹可循、可以理解的过程。每一次看似革命性的风格变化,其实都是对现有框架的一次深刻的再思考和再挑战。
苏哲: 然而,艺术家在修正图式时,他们所依据的“观察”本身,也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刻,这引出了我们即将探讨的第二个驱动艺术故事的关键要素。
苏哲: 这就是贡布里希的另一个深刻洞察:“所见”与“所知”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画出来的东西,并不完全是我们眼睛看到的样子,更多的是我们的大脑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子。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古埃及的壁画。你看那些人物,总是侧面的脸,配上正面的眼睛。这在现实中可能吗?不可能。那为什么这么画?因为埃及人觉得,要表现一个人,就得把他所有关键的特征都画出来,这是一种“所知”的集合,而不是某个单一视角下“所见”的真实景象。
苏哲: 后来到了文艺复兴,透视法的发明,可以说是“所见”压倒了“所知”的一次巨大胜利。艺术家们开始致力于从一个固定的视角,去精确地记录他们看到的世界。但故事到这儿还没完。现代艺术,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又反过来挑战了单一的“所见”。他试图在一幅画里,同时呈现一个物体被我们所认知到的所有侧面。这又回到了对事物本质,也就是“所知”的探索。
苏哲: 所以你看,“所见”与“所知”的这种辩证关系,才真正揭示了艺术的本质。艺术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它更像一面镜子,投射出的是艺术家内心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再去看那些历史上看起来“奇奇怪怪”的艺术品,你就能理解,那其实是艺术家在试图挣脱认知的枷锁,去探索更深层“真相”的努力。
苏哲: 当我们将“图式与修正”和“所见与所知”这两个驱动艺术故事的车轮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一条贯穿古今的艺术发展主线,而理解这条主线,正是我们至今仍需阅读艺术的故事的根本原因。
苏哲: 贡布里希用他清晰又优雅的叙述,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宏大而有序的艺术史框架。它最大的价值,不是教你去评判一幅画是好是坏,而是教会你如何“看懂”它背后的门道。当你掌握了这套方法,下次再走进美术馆,你就拥有了一双“慧眼”。这种能力在今天尤其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AI绘画、数字艺术这些新形式,它们本质上,也同样是在和过去的“图式”对话,用新的技术去“修正”它们,来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所知”。
苏哲: 说到底,贡布里希提供的这套理解艺术的方法论,是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的。通过学习如何分析艺术,我们不仅能读懂过去,更能洞察我们身处的这个视觉文化爆炸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我们批判性思维和深度观察能力的最好训练。
苏哲: 好了,聊到这里,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我们通过贡布里希的视角,学到的几个看懂艺术的关键点。
苏哲: 首先,艺术的故事不是教科书,而是一份“藏宝图”。它告诉我们艺术史的核心是“艺术家”,是他们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
苏哲: 其次,艺术的演进,是由“图式与修正”这个永恒的对话来驱动的。创新,永远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之上。
苏哲: 再者,艺术创作深受“所见”与“所知”的影响。一幅画,既是视觉的记录,更是艺术家认知的投射。
苏哲: 最后,理解贡布里希的这套方法论,能帮我们建立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不仅能看懂过去的艺术,更能深刻理解我们当下和未来的视觉文化。最终,贡布里希送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持续终生的好奇心和一双能够洞察艺术本质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