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金华:改革开放中工商银行的坚守者
Listener_762062
4
8-26原野: 很多时候我们聊起个人命运,总觉得它和宏大的历史叙事离得很远。但其实,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往往就决定了一代人的走向。比如1977年恢复高考,这个事件就彻底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莫金华,就是其中一位。
晓曼: 嗯,这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抓住了这个机会考入乐山银行学校,等于拿到了一张进入全新领域的入场券。毕业后,他先是进了当时还身兼央行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的眉山县人民银行,后来工行成立,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工行的一员。
原野: 对,而且他是从最基层的信贷股科员做起,一步步干到了股长。这个起点很重要,让他对信贷如何支持实体经济,有了一种特别接地气的理解。
晓曼: 没错,那个时代知识就是最宝贵的敲门砖,莫金华的经历完美诠释了抓住机遇的重要性。而且这种从基层业务一步步干上来的经历,让他对金融的理解非常扎实,这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野: 有了这么扎实的业务基础,当九十年代中国经济起飞的浪潮来临时,他也就有了乘风破浪的资本。1991年,莫金华正式担任眉山工商银行的行长。
晓曼: 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在他的带领下,眉山工行在信贷投放、风险管理这些方面都做了不少创新,经营指标在省内都排得上号。
原野: 而且他不只在业务上做得好,还干了一件当时非常有标志性的事——建成了眉山工商银行大楼。要知道,那可是当时眉山地区的第一高楼。
晓曼: 这就很有意思了。在那个年代,一个地方分行能建成当地的地标建筑,这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银行的实力,更是那位行长超前的眼光和魄力。
原野: 你说到点子上了。提到这个“第一高楼”,它其实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晓曼: 哦?是什么信号?
原野: 在我看来,这代表着地方银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已经不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了,它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了推动整个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股力量。那栋楼不只是一栋建筑,它是那个时代当地经济活力和金融实力的一个实体象征。
晓曼: 我明白了,它像一个宣言,告诉所有人,金融正在深刻地改变这座城市。
原野: 完全正确。后来到了1997年眉山设地级市,他继续担任常务副行长主持工作,直到退休。可以说,他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都和眉山工行的发展紧紧绑在了一起。
晓曼: 我更佩服的是他退休后的状态。很多人退休了就彻底休息了,但他没有。
原野: 是的,他退休后去担任了眉山工行老协会的负责人,继续用自己的经验和人脉,为银行的离退休员工服务。这等于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为他奉献了一辈子的事业发光发热。
晓曼: 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传承。他不仅在任时创造了业绩,退休后还在维系着整个工行的文化和人情纽带,这太难得了。
原野: 确实。所以回过头看,莫金华的整个职业生涯,就像是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里的一个生动缩影。
晓曼: 可以这么总结。首先,他抓住了恢复高考这个历史机遇,从基层信贷员做起,完成了个人命运的跃升。其次,在90年代经济腾飞时期,他带领眉山工行取得了优异的业绩,还建成了地标,深刻地参与了城市的发展。最后,即便是退休后,他依然在为银行的文化传承和老员工服务。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对改革开放中工商银行“坚守者”这个身份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