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仓院:千年唐代文物为何在此完好无损?
冉欣
9
8-26评书古先生: 你能想象吗,一座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木头仓库,竟然能原封不动地把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宝物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评书柳飞霜: 嗯,你说的应该就是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了。它确实是个奇迹。外观朴素得就像个粮仓,但里面却封存了整个盛唐的记忆。
评书古先生: 对,就是它。一座八世纪的木造建筑,里面装满了来自咱们中国隋唐时期的国宝。这本身就够让人惊叹的了。
评书柳飞霜: 我觉得,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收藏了多少件东西。更关键的是,它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把一个时代的辉煌,特别是盛唐的文化面貌,给“速冻”了。这种完整性,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
评书古先生: 这就引出了我最大的一个疑问。一千两百多年,经历了多少战乱、火灾、地震。它到底是怎么躲过去的?难道就是因为建筑本身造得特别结实吗?
评书柳飞霜: 这个嘛,建筑技术当然是一方面,但绝不是核心。更深层的原因,其实在于一种文化上的敬畏。正仓院是天皇的敕封宝库,上面的锁叫“敕锁”,没有天皇的命令,谁也不能打开,谁也不敢。这种根植于日本人心中对皇权的绝对尊崇,才是它最坚固的保险柜。
评书古先生: 我明白了,所以它不只是一把物理的锁,更是一把精神上的锁。这种制度化的保护,才是它能成为“时间胶囊”的关键。
评书柳飞霜: 没错,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极致敬畏。
评书古先生: 确实,这种敬畏之心,让正仓院成了一个无价的宝库。那我们不妨打开这个“时间胶囊”看一看,里面到底藏着些什么宝贝?
评书柳飞霜: 咱们就从北仓那些最华丽的乐器说起吧。
评书古先生: 我知道,有几件特别有名,像是唐代的“金银平文琴”,还有那个“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光听名字就觉得贵气逼人。
评书柳飞霜: 这些乐器本身就是顶级的艺术品。它们上面大量运用了一种叫“平脱”的工艺。你可以想象一下,把比纸还薄的金片银片,剪成花鸟鱼虫的图案,小心翼翼地贴在器物表面,然后一遍遍地上漆,最后再把漆层磨掉,让金银图案和漆面齐平。工艺极其繁复,效果也极尽奢华。
评书古先生: 听起来就非常耗时耗力。但你也提到,这种技艺后来失传了,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评书柳飞霜: 这就是关键所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整个社会风气也变了。朝廷觉得这种工艺太奢侈,曾两次下令禁止。结果呢?禁着禁着,这门手艺就真的没人会了。所以,正仓院里的这些东西,就成了我们今天能亲眼看到“平脱”工艺的唯一实物证据,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评书古先生: 原来是这样。所以我们今天能知道唐代人有多“会玩儿”,多亏了正仓院。
评书柳飞霜: 对,甚至有些乐器,比如尺八,在我们这儿早已失传,却在日本流传了下来。正仓院里的那把,还是用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吴竹”做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故事。
评书古先生: 真是细节满满。除了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正仓院里的东西来源是不是也很有讲究?我听说总共有五千六百多件,绝大多数都和中国有关。
评书柳飞霜: 没错,绝大部分都是奈良时代,日本派出的那些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冒着生命危险,从大唐的首都长安带回去的。这可以说是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最直接、最生动的实物档案了。
评书古先生: 所以说,整个正仓院就像是一张唐代文化输出的详细清单。
评书柳飞霜: 可以这么理解。它不是孤立的文物,而是一整套成体系的文化见证。从衣冠服饰到文房四宝,再到乐器、佛具,全面展示了唐文化对当时日本的深刻影响。
评书古先生: 聊到这儿,我感觉对正仓院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如果请您为今天的听众做个总结,您会提炼出哪几个关键点?
评书柳飞霜: 我觉得有这么几点。首先,正仓院是一座拥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的日本皇室宝库,它本身就是个建筑奇迹。其次,它里面的绝大部分藏品,都源自中国的隋唐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最直接的物证。再有,像“平脱”这种在中国已经失传的顶级工艺,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封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能保存千年,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日本民众对皇室敕令的敬畏和严格遵守。这,或许才是正仓院千年不朽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