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浪山小妖怪》跻身票房前十:小人物的逆袭与东方美学
* * (****)
5
8-26原野: 你知道吗,今年暑期档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部叫浪浪山小妖怪的二维动画,没什么天花乱坠的特效,票房居然超过了功夫熊猫3,冲进了中国动画影史的前十。
晓曼: 我也注意到了。这部电影是从去年很火的动画剧集中国奇谭里衍生出来的,主角居然是西游记里那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妖怪,让他们假扮唐僧师徒去“取经”,这个点子本身就挺绝的。
原野: 对,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么一个“草根”故事,能撬动几个亿的票房?观众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晓曼: 我觉得核心就是两个字:共鸣。它没去拍孙悟空那种超级英雄,反而把镜头对准了我们这些“无名之辈”。比如那个刷锅刷到头秃,结果还被领导开除的小猪妖,还有那个社恐到说话都结巴的猩猩怪,这不就是当代打工人的真实写照吗?
原野: 我明白了,你是说观众在这些小妖怪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职场的焦虑、对家人的眷恋,都是我们每天在经历的情绪。
晓曼: 完全正确。所以大家看的不只是妖怪,更是看到了自己那个不甘平凡,想折腾点事儿出来的“不凡之心”。这种代入感太强了。
原野: 原来如此,这种情感上的连接确实厉害。那除了故事内核,它在视觉和文化上,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晓曼: 视觉上,它也做了一次很漂亮的回归。创作团队从山西的古建筑里找灵感,整个电影充满了东方水墨的韵味。
原野: 哦?水墨风动画我们以前也见过,它这次有什么不一样吗?
晓曼: 它的创新在于,不是简单地把水墨画当背景,而是用主创的话说,叫“用国风笔墨构建电影镜头”。你看电影里,那些泼墨写意的远山,和工笔画一样精致的溪流,光影流动之间,那种湿漉漉的墨色氛围感就出来了。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幅会动的古画卷轴。
原野: 这种把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揉在一起的感觉,确实很高级。这么说来,这种“扎根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的思路,是不是给我们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晓曼: 绝对是。你看,从游戏黑神话:悟空到之前的长安三万里,再到现在的浪浪山小妖怪,都在走这条路。就像黑神话制作人说的,中国故事就得是“中国人讲的故事”。我们用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艺术语言,去传递我们文化里那种包容和坚韧的内核,这事儿成了。
原野: 确实,用全球化的视角讲我们自己的文化,这可能是打动所有人的关键。那我们说回电影本身,看到最后,我们甚至都不知道那四个小妖怪叫什么。你觉得,这部电影真正想传达的那个“真经”,到底是什么?
晓曼: 我觉得,这恰恰是它最高明的地方。真正的“真经”,可能根本就不在西天,而是藏在每个平凡人直面生活、鼓起勇气往前走的那一步里。这就是一种“平凡人的不凡之心”。
原野: “平凡人的不凡之心”……这个总结太到位了。所以你看,这部电影的成功,归根结底,就是一场小人物的逆袭,它用最东方的美学,讲了一个最能触动人心的故事。
晓曼: 是的,它抓住了几个关键点:首先,用“草根”视角切入,让小妖怪承载了我们普通人的职场焦虑和生活情感,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其次,它在视觉上用东方水墨构建电影语言,既传统又现代,完全符合当下的审美。最后,它用一种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了中华文化里那种包容坚韧的普世价值。这几点加起来,就造就了这次漂亮的文化出海和票房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