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交大到美国:留学第一年,我如何蜕变与突破
Listener_949587
3
8-26评书古先生: 我们都知道,一个环境,尤其是一座大城市,能极大地塑造一个人。但我们很少去想,这个塑造的过程,可能也意味着失去。你可能会变得更自信、更外向,但代价是丢掉了一些同样宝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从一个在上海交大的故事开始聊起,看看这种“得与失”是如何发生的。
原野: 没错,从无锡到上海,虽然地理距离不远,但心理上的跨越是巨大的。当时坐着长途车去闵行校区,感觉像是去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父母那种骄傲的眼神,现在还记得。进了大学,成绩虽然还行,但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全被篮球、音乐和游戏给占满了。
评书古先生: 尤其是篮球,那时候正好是姚明在NBA最火的年代,半夜爬起来看球赛是宿舍的集体活动吧?
原野: 是的,那是一种狂热。而且不光是体育,整个大学生活都非常丰富。但回过头看,上海这座城市在让我变得更自信、更懂得交流的同时,也确实让我丢掉了一些东西。
评书古先生: 这个点很有意思。你提到,你感觉自己失去了合作精神和谦逊,开始变得更功利,更注重个人利益。你觉得这是上海这座城市带来的必然影响吗?
原野: 我觉得有很强的关联性。在大城市里,竞争无处不在,资源好像总是有限的,你很自然地就会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争取”的模式。那种学生时代纯粹的、不计得失的合作精神,在那种环境下,确实很容易被磨损掉。不是说功利是坏事,但它确实改变了你待人接物的方式。
评书古先生: 看来,上海这段经历是一次复杂的成长,有收获也有反思。听说你大学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没有好好谈恋爱。那么,当你远赴美国留学,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时,这次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原野: 哈哈,是的。去美国的时候,心情也很复杂。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飞机,眼睛都发炎了,但心里全是期待。一到奥兰多,那种清新的空气、蓝得不像话的天,还有那些平层的房子,一下子就把旅途的疲惫给冲淡了。
评书古先生: 你进入的是佛罗里达大学,一所南方的顶尖公立大学。
原野: 对,它的学术很强,但更吸引我的是它的体育氛围,简直是现象级的。我第一次去现场看他们的橄榄球赛,那种全场几万人一起为主队呐喊的感觉,瞬间就被圈粉了。
评书古先生: 听起来很棒。但生活上刚开始应该也挺挑战的吧,比如租的房子没家具,睡地铺,自己做饭。
原野: 是的,一开始就是生存模式。不过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朋友们养成了一种“穷人贪便宜”的思维。一开始是为了省钱,但慢慢地,有些人就变得有点病态了。
评书古先生: 你也反思说,自己原本大方慷慨的品质都因此受到了影响。你觉得这种集体性的节俭,除了省钱,对你们的心态和价值观还产生了哪些更深远的影响?
原野: 这个影响其实挺负面的。它会让你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首要考虑的不是价值,而是价格。在人际交往中,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变得斤斤计较,那种因为省了几块钱而沾沾自喜的心态,其实会慢慢侵蚀掉你更重要的品质,比如慷慨和格局。
评书古先生: 听起来,佛罗里达大学的生活是充满挑战但也收获满满,尤其是在科研上,你和导师的合作成果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学术,你在美国的课外生活也非常丰富,甚至还参与了创业项目。这些经历又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原野: 是的,我当时通过教会活动认识了很多本地朋友,像Toby和Erin,他们特别热心,帮我练英语,还带我真正融入了美国的体育文化。后来还跟一个犹太裔的哥们Ethan一起搞网站创业。
评书古先生: 哦?这个创业项目听起来很有意思。
原野: 虽然最后没做成,但那个过程让我对编程和技术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而且,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深度合作,比如犹太朋友那种务实和精明的商业头脑,真的能让你看到很多新的可能性,也会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评书古先生: 你的这段留学经历,无论是学术上的突破,还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成长,都非常精彩。回顾从交大到美国留学的这段经历,如果让你总结几点最重要的蜕变与突破,你会怎么说?
原野: 嗯,我觉得首先,大学真的是一个重塑期,你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关键在于事后的反思。其次,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太重要了,即使睡地铺也能找到乐趣。然后就是,一定要主动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去跟不同的人交流,很多机会和成长都藏在这些意想不到的碰撞里。最后,能跟着一位好导师,踏踏实实地做出一点科研成果,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场从交大到美国的蜕变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