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禾退市黄其森二次被查:千亿房企的陨落
qibin yang
3
8-27原野: 最近地产圈有个大新闻,泰禾集团的董事长黄其森,这位曾经的福建地产首富,因为涉嫌违法,被辽宁新民市监察委给“留置”了。
晓曼: 嗯,这事儿可不小。而且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被查了。关键是,这次的用词从两年前的“配合调查”,升级成了“被留置”。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通常意味着问题已经从公司合规层面,上升到了他个人的职务违法甚至是犯罪。
原野: 从“配合调查”到“被留置”,这背后反映了什么信号?听起来严重多了。
晓曼: 这其实就是监管层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尤其是地产和金融领域,保持高压态势的一个缩影。过去,可能有些人觉得可以在规则边缘反复横跳,但现在不行了。黄其森这个案子就明确告诉市场,不管你过去多风光,企业多大,一旦碰了法律红线,监管的铁拳是不会手软的。那个靠“时代红利”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彻底过去了。
原野: 确实,黄其森个人的命运,加上泰禾集团的退市,简直就是这几年房地产行业大洗牌的缩影。说起来,这位曾经的大佬,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的泰禾帝国又是怎么建起来的?
晓曼: 黄其森的起点其实非常高。他15岁就考上了福州大学的建筑系,是个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毕业后还进了建行工作,这让他既懂建筑,又懂金融。
原野: 哦,原来是这样。这种复合背景在当时做房地产,简直是降维打击啊。
晓曼: 可不是嘛。他很清楚怎么用金融杠杆来撬动项目,加速扩张。尤其是后来泰禾做的“院子系”,像北京那个“运河岸上的院子”,当年可以说是直接封神了,连续好几年入选“亚洲十大超级豪宅”。
原野: 我记得“院子系”这个名头特别响亮,当时好像成了中式豪宅的代名词。它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晓曼: “院子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在当时那个追求“欧式”、“法式”风情的同质化市场里,精准地打出了一张“中国文化牌”。它把中式院落的传统美学和现代居住需求结合起来,满足了那批顶级富豪对文化归属感和稀缺性的追求。这不仅给泰禾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一下子就给泰禾贴上了“高端”、“品质”和“文化”的标签,品牌形象瞬间就立住了。
原野: 听起来确实是辉煌的起点,也难怪他后来敢喊出两千亿的销售目标,公司市值一度超过五百亿。但这么风光的背后,危机是怎么出现的呢?
晓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2020年7月开始,泰禾就爆出了债务违约,算是最早一批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房企。
原野: 我明白了。但债务问题很多房企都有,泰禾的问题关键在哪?
晓曼: 关键在于信息披露上出了大问题。根据后来证监会的调查,从2020年到2021年,泰禾身上背了十几起重大诉讼,标的额加起来差不多有97个亿,占了当时公司净资产的将近一半。但这么大的事,公司愣是没按规定披露。
原野: 等等,黄其森作为董事长,对这么大的事他不可能不知道吧?他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晓曼: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他不仅知道,而且是亲自牵头组织处理这些诉讼和编制年报的。但他选择了隐瞒,没有组织公司披露这些足以影响股价的重大信息,反而在那份存在重大遗漏的年报上签字,保证其真实、准确、完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疏忽了,而是严重的失职和违规。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想捂住盖子,维持股价和市场信心,但最终窟窿越捂越大,把自己和公司都拖进了深渊。
原野: 这种操作最终还是纸包不住火,不仅导致了监管的重罚,也为后来的退市埋下了伏笔。
晓曼: 是的。最终,泰禾在2023年因为股价连续低于1块钱,就从A股退市了。到今年底,公司到期没还的借款本金高达730多亿,绝大部分资产都被查封冻结了。
原野: 那黄其森个人呢?
晓曼: 他本人也从胡润富豪榜上的常客,变成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上的一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还被限制了高消费。从地产首富到阶下囚,这个反差实在是太大了。
原野: 是啊。黄其森这大起大落的经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他留给这个行业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晓曼: 我觉得,黄其森的坠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它更像一个时代的注脚,标志着中国房地产那个靠高杠杆、高周转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彻底结束了。他的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所有人,任何企业的成功都必须建立在合规经营和敬畏风险的基础上。一旦为了追求规模和速度,把法律和规则抛在脑后,不管你曾经多么辉煌,最终都要面临清算。这个教训,对今天所有的企业家来说,都值得警醒。
原野: 没错,一个时代的落幕,总会留下一些深刻的启示。感谢晓曼今天的分享。
晓曼: 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要点吧。首先,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因涉嫌违法被正式留置,问题性质严重。其次,他曾是福建地产首富,靠“院子系”产品将泰禾打造成千亿房企。但公司因债务违约和严重的信息披露违规,比如隐瞒重大诉讼,最终被证监会重罚并在去年退市。最后,黄其森本人也从富豪沦为“老赖”。他的整个经历,深刻反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周期变迁、监管的全面收紧,以及违规操作最终必然付出的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