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艺术方案的百年思想斗争
Xiao Wang
0
9-7苏哲: 当我们谈论艺术史,脑海里浮现的通常是什么?是不同画派风格的演变,还是一个个艺术家的生平故事?但如果我告诉你,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艺术史,其实是一部关于“如何救国”的方案竞争史,你会不会觉得有点意外?今天我们就来聊一本颠覆性的著作——吕澎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看看艺术是如何成为中国现代性方案的竞争场域的。
苏哲: 这本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把艺术史看作一条线性的风格演变之路。相反,它把从1900年到1949年的中国艺术界,描绘成一个巨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所有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构建一个现代中国?”。于是,各种“艺术方案”纷纷登场,激烈交锋。有像吴昌硕、齐白石那样,主张“以古开新”的传统革新派;有像徐悲鸿那样,相信“科学救国”,力主引进西方写实主义的;也有像林风眠和决澜社那样,希望“与世界同步”,探索现代形式的先锋派;当然,还有后来声势浩大的左翼大众艺术派,他们把艺术直接当作“革命武器”,比如新兴木刻运动。
苏哲: 其实呢,这种把艺术放回宏大历史叙事里的解读方法,一下子就揭示了艺术创作背后那种深层的思想焦虑和时代诉求。它不是要去评判说,哪种风格更好,哪种画派更高级。而是向我们展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每一种艺术方案的出现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们之间充满了张力和博弈。换句话说,在近现代中国,艺术远远不只是审美那么简单,它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民族精神和文化方向的“思想实验”和“政治宣言”。
苏哲: 然而,艺术的边界并不仅限于传统的绘画和书法,它在现代社会里的功能和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重构。
苏哲: 吕澎的这本著作,另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打破了过去艺术史只谈书画的“雅正”观念,极大地扩展了“艺术”这个词的边界。书里不仅深入讨论了摄影、建筑、设计、漫画这些曾经被认为是“小道”的视觉媒介,还特别关注了像潘玉良、关紫兰这样的女性艺术家,以及年画这样的民间艺术资源。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还把目光投向了艺术活动本身。比如上海美专这样的艺术教育机构是怎么建立的,决澜社这样的艺术社团是怎么运作的,全国美展这种展览机制是怎么形成的,还有像点石斋画报、良友画报这些出版物,它们在整个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苏哲: 这种对“边缘”和“次要”的关注,其实体现了一种“新艺术史”的视野。它的核心就是去挑战主流叙事,去倾听那些被遮蔽的声音,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实践。这就告诉我们,现代艺术的诞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建构过程。艺术活动,已经从文人书斋里的私密行为,变成了公共领域里的大事件。通过呈现这些多元的艺术实践,作者成功地描绘出了二十世纪初中国视觉文化的一幅全景图,也让我们看到艺术是如何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到现代性的转型之中的。
苏哲: 这种对艺术实践的全面考察,离不开作者独特的史学方法和对历史语境的深刻把握。
苏哲: 这本书最核心的史学方法,叫做“语境主义”。什么意思呢?就是吕澎坚决反对单纯地去分析一幅画的构图、笔触,他强调,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放回到它所处的那个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里去解读。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用了大量的当时报刊的评论、艺术家的日记、信件和宣言等等一手史料,力求“回到历史现场”。这种叙事驱动的写法,让你在阅读的时候,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呼吸和思想的激荡,艺术家的个人命运和时代洪流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既有学术深度,又非常有感染力。
苏哲: 可以说,“语境主义”这个方法,是这本书深刻性的关键来源。它让艺术研究不再是孤立的审美判断,而是变成了一个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脉络的窗口。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挖掘和充满张力的叙事,作者成功地把抽象的学术探讨,转化成了生动又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也让它成了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和文化转型的一本重要参考。
苏哲: 当然,任何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都可能引发不同的讨论和批评。
苏哲: 比如,就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本书过于强调艺术和社会政治的关联,会不会有点简化了艺术创作本身的内部逻辑和艺术家的个人动机?是不是把所有的艺术现象,都有点硬塞进了“现代性”这个宏大的叙事框架里,让艺术成了宏大叙事的注脚。此外,在有限的篇幅里,选择哪些艺术家和流派来写,又遗漏了哪些,以及作者在阐释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比如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这些都可能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苏哲: 但是,这些讨论和批评,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思想启发性和开放性。对“宏大叙事”的审视,提醒我们在解读艺术的时候,要保持对个体创造性和复杂性的关注;对选择与遗漏的讨论,又会促使我们去挖掘更多被遮蔽的艺术史;而对阐释视角的反思,则鼓励学者们用更多元的理论视角来丰富对中国艺术史的理解。换句话说,这些争议本身,共同构成了学术对话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那段重要的历史。
苏哲: 好了,节目的最后,我们来快速总结一下。吕澎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苏哲: 首先,它最大的颠覆性在于,将艺术看作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多种方案竞争的场域,深刻揭示了艺术和中国现代性构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苏哲: 其次,这本书体现了“新艺术史”的视野,它突破了传统艺术史的边界,把摄影、设计、漫画、女性艺术家等等都纳入了研究范畴,并且强调艺术活动本身的作用。
苏哲: 再者,它的核心方法论是“语境主义”,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将艺术作品放回复杂的历史语境中解读,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
苏哲: 最后,尽管可能存在一些对“宏大叙事”的批评和争议,但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的思想斗争、文化转型,以及艺术如何回应时代挑战,提供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