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AI入华难:中美科技摩擦下的AI巨头挑战
Listener_363512
0
9-8原野: 最近科技圈有几条新闻,放在一起看特别有意思。一个是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iPhone 17首发,国行版居然没有AI功能,据说要等到年底。另一边呢,宝马的iX3中国专属版,反其道而行之,宣布要跟阿里巴巴深度合作,搞本土化的大模型。这感觉像是,一个往后退,一个往前冲。
晓曼: 没错,这几条消息看似不相关,但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AI的全球化落地,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十字路口,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和各国监管的夹缝里。苹果这个事儿就特别典型,它不是不想进中国市场,而是它同时面临着两边的压力。
原野: 哦?两边的压力,你是说,美国这边不乐意,我们这边也有要求?
晓曼: 完全正确。一方面,美国肯定担心苹果跟中国的科技公司,比如百度、阿里这些巨头合作,会不会导致核心技术外泄。另一方面,中国有自己一套非常严格的数据安全和内容合规审查要求。所以苹果就卡在中间了,进退两难。它最终选择跟百度文心一言和阿里合作,其实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必然选择。这说明,现在已经不是技术好就能通行全球的时代了。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这就像一个跨国公司,想在一个地方开分店,不仅要懂当地的生意经,还得同时遵守总部和当地的双重规定,而且这两套规定还有点拧巴。但这种深度本土化,尤其是涉及到核心AI技术和数据流转,会不会反而加剧了美国那边对“技术外泄”的担忧,回头再给苹果自己下个绊子?
晓曼: 这就是那个左右为难的地方。这种担忧是真实存在的。你看,特朗普政府不是又在计划限制中国的无人机、中重型车辆进口嘛,理由还是老一套的“国家安全疑虑”。这其实就是中美在关键技术领域“脱钩”趋势的一个延续。所以,苹果的这种合作,确实是在走钢丝。但反过来看宝马,它就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
原野: 对,宝马这个操作我就觉得很果断。它不光是跟阿里合作开发大模型,把AI智能体塞进驾驶舱,还找了Momenta来合作,专门研发适应中国路况的辅助驾驶方案。这本土化做得也太彻底了吧?
晓曼: 因为汽车行业已经看明白了,智能化是下半场竞争的关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路况复杂,用户的驾驶习惯、对智能座舱的需求都跟欧美完全不一样。你不搞深度本土化, просто就卖不动。所以宝马这个选择,其实是把合规的“包袱”转化成了一个产品力的“优势”。它等于在说,我不仅遵守你的规则,我还要用你的技术,为你量身打造一个你最想要的产品。
原野: 有点意思。所以从我们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看,这种博弈的结果,可能就是我们要么面临像苹果AI这样功能的阉割或者延迟,要么就是能享受到像宝马iX3这样,越来越“懂你”的定制化服务。说到底,AI的全球化,已经不是技术出海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一场涉及国家利益、市场策略的复杂博弈。
晓曼: 是的,这种博弈正在重塑所有科技巨头的全球布局。不过,抛开这些宏观层面的博弈,AI技术本身,其实也正面临着一些非常核心的挑战和突破。
原野: 嗯,说到技术本身,我也注意到两个很有意思的动向。一边是硬件,马斯克又出来“放卫星”了,说特斯拉的AI5芯片将是“史诗级”的,AI6更是要成为“迄今为止最出色的AI芯片”。但另一边,软件层面,OpenAI自己发了份报告,很坦诚地剖析了现在大语言模型普遍存在的“幻觉”问题。
晓曼: 这恰恰就是AI发展一体两面的体现。硬件在摩尔定律的加持下,还在疯狂地往前冲,追求极致的算力。但软件,尤其是我们天天在用的大语言模型,在“智能”的本质上,依然有根本性的挑战。特别是OpenAI指出的这个“幻觉”问题,它不是偶然的bug,而是源于我们训练和评估模型的方式本身就存在缺陷。
原野: “幻觉”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能不能用个简单的比喻解释一下?它跟我有时候不懂装懂,胡说八道,是不是一回事?
晓曼: 哈哈,这个比喻非常精准!你可以把现在的大语言模型想象成一个文科状元,他特别会写文章,语言极其流畅优美。你问他任何问题,他都能给你洋洋洒洒写一篇。但他的知识来源,全靠阅读海量材料,然后总结规律。当他遇到一个知识库里没有的、不常见的问题时,他为了保持自己“无所不知”的人设和流畅的文风,他不会说“我不知道”,而是会根据语言规律,“猜测”一个最像正确答案的答案,而且说得无比自信。
原野: 哦,我懂了!他被训练的目标是“听起来对”,而不是“事实上对”。所以OpenAI的报告才建议,要改变评估体系,比如引入负分制,如果模型自信地犯了错,就要重罚。
晓曼: 正是如此。这等于是在告诉模型:“嘿,不懂装懂是要付出代价的,诚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反而是一种美德。”这背后其实是一次范式上的转变。如果我们连AI的开发者都承认模型会“自信地犯错”,那我们普通用户未来到底应该如何建立对AI的信任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原野: 这就有个矛盾了。你看,特斯拉在疯狂地堆算力,追求极致性能的AI芯片。而OpenAI在反思,说我们的模型有根本缺陷。这两件事会不会是冲突的?一个性能更强的芯片,会不会只是让AI的“幻觉”变得更华丽、更难以分辨,让我们更难建立信任?
晓曼: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理论上,更强的算力可以处理更复杂的模型和更多的数据,有可能帮助模型更好地学习事实,减少幻觉。但如果训练范式不改变,那确实有可能像你说的,我们只是在用更高的成本,制造出更逼真的谎言。所以,硬件的进步和软件层面的反思,必须是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
原野: 看来,AI的发展不光是算力的堆砌,更需要对“智能”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当这些有好有坏、又强又傻的AI技术,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又会是什么样呢?
晓曼: 这就更有趣了。你看,小米最近给它的AI眼镜更新了一个功能,可以直接用眼睛“看一下”就完成支付宝扫码支付。另一方面,围棋大师柯洁,面对AI,却很坦然地表示“不愿再战”,甚至开玩笑说自己的水平去跟AI下棋,是在“污染”AI的数据库。
原野: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对比感太强烈了。一个让技术变得几乎“无感”,融入生活,方便到极致。另一个却是人类在某个智慧顶峰的领域,对技术的一种“缴械投降”。
晓曼: 这恰恰展现了AI对我们世界的双重影响。它既能带来这种科幻般的便捷体验,也能引发我们对人类自身价值的深层思考。就像柯洁,他当年输给AlphaGo之后,一度觉得“十几年的努力一点意义都没有”。这种心理冲击是非常真实的。它在追问我们,当机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比我们做得更好时,我们人类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原野: 所以,柯洁现在的“不愿再战”,其实不是一种“投降”,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就是说,我们别在AI的强项上跟它死磕了,应该去寻找那些AI目前还无法企及的领域。
晓曼: 我认为是的。这是一种从“对抗”到“共存”的认知转变。人类棋手就应该专注于人类之间的比赛,去体会那种情感的波动、心理的博弈,这些是AI给不了的。而AI可以作为一个完美的陪练工具。这种“人机分工”的思路,可能才是未来的方向。我们人类的核心竞争力,也许会越来越多地转向创造力、同理心、复杂的伦理判断这些AI的短板上。
原野: 我明白了。从小米AI眼镜的无感支付,到宝马iX3的深度定制智能座舱,AI正在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但同时,像柯洁这样的反思又提醒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自己的位置。
晓曼: 是的,AI既是工具,也是一面镜子。它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映照出人类自身的优势和局限,迫使我们去思考更根本的问题。
原野: 这么聊下来,感觉AI的发展图景确实越来越清晰了。一方面,它的全球化进程,被地缘政治和各种监管牢牢地限制着,科技巨头们必须在各种夹缝中求生存,进行深度的本土化。
晓曼: 嗯,对。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处在一个矛盾点上。硬件芯片在飞速发展,但软件算法,特别是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揭示了它在理解真实世界方面的根本瓶颈,整个行业都亟需建立新的评估标准来提升AI的可信度。
原野: 而最终,这一切都落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AI在重塑像汽车这样的传统行业,也通过智能穿戴改变我们的交互方式。但同时,它也在挑战我们,迫使我们去反思,在AI时代,人类的价值和定位到底是什么。
晓曼: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它既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也是引发人类深层思考的催化剂。我们看到AI在技术前沿的狂飙突进,也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蹒跚前行,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未来,AI的演进将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关于信任、伦理、合作与人类自我定位的宏大命题。我们能否在追求AI极致智能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负责任、更能促进人类整体福祉的AI生态,这或许是摆在我们面前最深刻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