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人睡眠调查:短睡基因揭秘,午睡利弊与华为助眠
Listener_757504
0
9-11原野: 最近我看到一份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数据看得我有点焦虑。说咱们国家超过一半的人有失眠问题,平均得到零点以后才能睡着,睡眠得分只有可怜的75分。这感觉就像是,我们集体参加了一场睡眠考试,结果大部分人都没及格。
晓曼: 何止是没及格,这背后还藏着很多我们平时根本意识不到的“隐形炸弹”。比如白皮书里提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有睡眠呼吸暂停的高风险,而这部分人,每天晚上平均要比别人少睡43分钟。这可不是小事。
原野: 睡眠呼吸暂停?我好像听过,就是睡觉会打呼噜,然后突然憋住气的那种?感觉身边挺常见的,但这有那么严重吗?
晓曼: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很多人觉得打呼噜是睡得香,但其实可能是危险信号。更可怕的是睡眠不足本身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柳叶刀子刊上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睡眠不足的儿童,他们大脑里负责注意力和记忆力的那部分灰质体积,竟然会更小。而且这种影响,在两年后还能观察到。
原野: 等等,你是说,睡得少,大脑会“缩水”?而且还是持续性的?这听起来也太吓人了。这简直是从物理层面影响智力发育啊。
晓曼: 一点没错。而且还不止于此。另一本权威期刊当代生物学上的研究更有意思。它发现,如果你在打疫苗前后那几天没睡好,比如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那么像流感疫苗、甲肝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原野: 哇,这个我真是第一次听说。我一直以为熬夜最多就是第二天没精神,喝杯咖啡扛一下就过去了。没想到它还能让我花钱打的疫苗“打了也白打”。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睡眠不足会这么悄无声息地攻击我们身体最核心的功能?
晓曼: 嗯,这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对睡眠有个误解,以为它只是身体的“关机”休息。但实际上,睡眠是一个极其活跃和复杂的过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城市在夜间进行的全面维护。当我们在睡觉时,大脑会启动“清理程序”,清除白天产生的代谢废物,比如和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同时,免疫系统也会在夜间进行“检修和升级”,生成记忆细胞。如果你剥夺了睡眠时间,就等于让城市的清洁工和维修队提前下班,垃圾堆积,设施老化,整个系统当然会出问题。疫苗效果打折,就是因为免疫系统没能在夜间完成充分的“兵力整备”。
原野: 这个比喻我听懂了。这么说来,熬夜就相当于故意让我们的大脑变成一个垃圾场,还让我们的免疫系统“怠工”。但奇怪的是,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现实中大家还是前赴后继地熬夜呢?好像牺牲睡眠成了一种常态。
晓曼: 这确实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是工作、学习压力大,客观上时间不够用。但更深层次的,可能是一种“时间补偿”心理。白天被工作占满了,感觉自己的时间被偷走了,就想在深夜里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偷”回来,哪怕只是刷刷手机、看看剧。大家潜意识里觉得,睡眠是可以被挤压的成本,但没意识到,这其实是在透支最宝贵的健康资产。
原野: 看来,睡眠绝不仅仅是休息那么简单,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从大脑发育到免疫力,睡眠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既然睡眠对健康如此关键,那它是否也存在个体差异?我们每个人真的都需要睡足8小时吗?
晓曼: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我们经常会羡慕身边那些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第二天照样龙精虎猛的人,甚至历史上像达芬奇、爱迪生据说都是短睡眠者。
原野: 对对对,我身边就有这种“神人”,感觉他们的人生好像比我们多了好几个小时。他们这是天赋异禀,还是硬练出来的?
晓曼: 这还真是天赋异禀。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这背后是基因在起作用。比如科学和神经元这些顶级期刊都发表过论文,说有些人体内控制睡眠和觉醒的基因,比如一个叫DEC2的基因,或者一个叫ADRB1的基因,发生了突变。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人,就像是身体自带了“高效充电模式”,可能只需要睡4到6个小时,就能完全恢复精力,白天也不需要咖啡续命。
原野: 哇,原来真有“天选之子”。那我是不是可以去测个基因,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潜力,好名正言顺地少睡会儿?
晓曼: 哈哈,我劝你先别抱太大希望。这种基因突变的“短睡眠者”其实非常罕见,在总人口里大概只占1%到3%。所以,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幻想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然后心安理得地熬夜,那可就掉进陷阱了。
原野: 好吧,看来我的“天赋梦”是碎了。那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特殊基因的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睡得好不好?是不是非得凑够8小时才行?
晓曼: 这就是我们要更新的一个核心观念:衡量睡眠好坏的黄金标准,不是时长,而是“睡醒后的状态”。你想想,睡眠就像给手机充电。大多数手机需要8小时充满,但有些新型号快充4小时就满了。目标都是达到100%的电量。如果你只充到60%,那下午肯定就没电了。
原野: 哦,我明白了。所以关键不是充了多久,而是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你的“电量”是不是满格。如果我睡了7个小时,但醒来感觉神清气爽,一整天都精力充沛,那就说明这7个小时就是我的最佳时长。反过来说,如果我睡了10个小时,醒来还是昏昏沉沉、哈欠连天,那可能就不是时长不够,而是我的“充电效率”出问题了,也就是睡眠质量差。
晓曼: 完全正确。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警惕了,是不是有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影响了你的睡眠质量,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睡眠呼吸暂停,或者其他睡眠障碍,可能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去检查一下了。
原野: 听您这么一说,我们对睡眠的认知确实更清晰了。它不仅仅是关于时间,更关乎质量和个体差异。既然如此,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午睡的习惯,“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嘛。这个午睡,又该怎么科学地进行呢?它到底是帮助我们恢复精力,还是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晓曼: 午睡,这又是一个充满了“双刃剑”效应的话题。睡对了,它就是下午高效工作的“加油站”;睡错了,可能就变成了健康的“陷阱”。
原野: 哦?这里面还有这么多讲究。我一直以为午睡就是困了就趴桌上眯一会儿。那先说说好的一面吧,怎么“睡对”?
晓曼: 科学研究发现,午睡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哪怕是5到15分钟的极短午睡,都能立刻提升你的认知功能和警觉性,效果能持续一到三个小时。如果能睡15到45分钟,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表现,还能帮助巩固上午学习的记忆。大脑会利用这个时间,把一些短期记忆进行整理和归档。
原野: 这么神奇?短短十几分钟就能给大脑做个“磁盘整理”。但您刚才也提到了“陷阱”,风险又在哪儿呢?
晓曼: 风险主要来自于“过量”。一项长达14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天午睡超过一小时的人,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比不午睡的人高出40%。同时,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4%。
原野: 等等,午睡超过一小时,得老年痴呆的风险高40%?这数字也太惊人了。很多人,尤其是退休在家的老人,午觉一睡就是一下午,他们觉得这是在“养生”,没想到反而是在增加风险。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晓曼: 这个嘛,目前的研究推测,可能和一种叫做“TAU”的毒性蛋白有关。我们的大脑在夜间深度睡眠时会高效地清除这类废物,但过长的午睡可能会扰乱我们整体的睡眠节律,影响夜间睡眠的质量,导致这些毒性蛋白没能被有效清除,日积月累就增加了患病风险。说白了,就是午睡这顿“加餐”吃得太饱,影响了晚上那顿“正餐”的质量。
原野: 我明白了。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到底该怎么午睡才能“趋利避害”呢?有没有具体的建议,比如最佳时长?
晓曼: 当然有。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最推荐的“黄金午睡时长”是10到25分钟。这个时长足以让你恢复精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又不会让你陷入深度睡眠,避免了醒来后那种昏昏沉沉的“睡眠惯性”。最好是定个闹钟。另外,如果你平时没有午睡习惯,不要突然心血来潮开始午睡,身体可能需要一两周去适应,否则反而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原野: 看来,午睡的“度”和“方式”至关重要。从普遍的睡眠问题,到个体的睡眠差异,再到午睡的科学,我们发现睡眠管理真的是一个复杂又精细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睡眠?
晓曼: 这正是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地方。过去,我们的睡眠状况就像一个“黑匣子”,只能凭感觉。但现在,科技,特别是智能穿戴设备,正在把这个黑匣子打开。
原野: 我注意到了,这次的白皮书,华为运动健康就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戴着他们的手表或手环睡觉。这些设备到底是怎么帮助我们的?不就是记录一下睡了多久吗?
晓曼: 它远不止记录时长那么简单。以华为的HUAWEI TruSleep™科学睡眠体系为例,它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现在能非常精准地记录你完整的睡眠结构,比如你什么时候入睡,深睡、浅睡、快速眼动期各占了多久。更重要的是,它能帮你识别出那些“隐形炸弹”。
原野: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睡眠呼吸暂停?
晓曼: 对。像华为的睡眠呼吸暂停研究,已经有超过400万用户加入了,从中就筛查出了2万多名高风险用户,并提示他们去做进一步的专业检查。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个小小的设备,这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处在危险之中。这就是从“看得清”到“管得好”的转变。它不仅让你看到数据,还会根据你的问题,比如入睡困难,给你推荐助眠音乐、冥想课程,甚至和专业机构合作,提供数字化的认知行为疗法。
原野: 哇,这听起来就像一个手腕上的“睡眠管家”。它不仅能监测,还能分析,甚至能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种科技公司和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未来会给我们的健康管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晓曼: 它的意义非常深远。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大大加速了前沿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普及。过去一个医学研究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招募几百个受试者,现在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数百万人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效率呈指数级提升。未来,除了睡眠,像心率、血压、血氧这些关键指标的长期监测,会让预防医学真正落到实处,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哨兵”,在疾病发生前就发出预警。
原野: 科技与健康的深度融合,确实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从了解自身睡眠现状,到获得个性化改善方案,智能穿戴设备正成为我们守护健康的重要伙伴。
晓曼: 是的。今天我们聊了很多,从睡眠不足对大脑和免疫力的隐形伤害,到基因决定的个体差异,再到如何科学午睡。核心就是想传递一个观念:睡眠质量远比时长更重要。
原野: 没错。而且我们还知道了,不用盲目羡慕那些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短睡眠者”,他们只是极少数。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奏,保证睡醒后精力充沛。而科技,正给了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具,能把这些模糊的感觉变成清晰的数据和可执行的方案。
晓曼: 正是如此。智能穿戴设备通过高精度监测和个性化干预,正在帮助我们构建一个从“看得清”到“管得好”的科学睡眠管理体系,这预示着一个全民智慧健康管理新时代的到来。
原野: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睡眠常常被视为可牺牲的“奢侈品”。然而,从白皮书揭示的普遍困境,到基因层面的个体差异,再到科技带来的精细化管理,我们看到睡眠并非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连接身心健康、认知能力乃至社会免疫力的核心支柱。当技术能够穿透我们对睡眠的模糊认知,揭示其深层奥秘和潜在风险时,我们每个人都应重新审视与睡眠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夜晚的休憩,更是对生命质量的投资,是对未来健康的守护。或许,真正的“高质量生活”,正是从拥抱高质量的睡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