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团阿里京东外卖内战:烧钱伤股价,AI被耽误
Listener_133440
0
9-11原野: 最近这个外卖市场,真是有点看不懂了。美团、阿里、京东这几家,就好像突然约好了一样,拼了命地往里砸钱。光是今年第二季度,据说就烧掉了250亿。
晓曼: 是的,这个数字非常惊人。阿里那边全年的补贴预算,甚至可能高达410亿。所以你看,连瑞银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场竞争,叫“懦夫博弈”——谁先退缩谁就输了。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很直接,这三家的股价都在往下掉。
原野: 这就奇怪了。一边是疯狂烧钱,一边是股价下跌,投资人明显不看好。而且我看到有预测说,就算打赢了,三年后整个市场的利润可能也就300亿。用几百上千亿的投入,去抢一个未来利润只有300亿的市场,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亏啊。那么,巨头们为何偏偏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大规模投入外卖这个“利薄”的赛道?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逻辑?
晓曼: 嗯,你问到点子上了。最核心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它们各自原来的增长故事,快讲不下去了。不管是美团的餐饮外卖,还是阿里、京东的传统电商,都摸到了天花板。所以大家都要把自己的边界往外扩一扩,寻找新的增长点。
原野: 我明白了,就是原来的地盘不够大了,得去抢新地盘。
晓曼: 对。美团的思路是从餐饮外卖,扩张到万物到家的即时零售,所以它现在也开始卖各种非餐饮的东西。而阿里和京东的算盘是,外卖是一个非常高频的消费场景,可以用它来当做一个新的流量入口,把用户拉到自己的App里来,再带动其他业务。
原野: 就像商场为了吸引人流,在门口搞免费试吃活动一样?
晓曼: 这个比喻很形象。实际上效果也确实有。你看,京东和淘宝接入外卖之后,日活跃用户数确实涨了不少。这本质上就是把原来投给抖音、微信的广告预算,直接变成了给用户的外卖补贴。
原野: 哦,原来是这样。把获客预算从线上广告转移到外卖补贴,听起来挺聪明的。但这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晓曼: 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它可能会显著放缓整个线上广告市场的增长。你想,巨头们都把钱直接补贴给用户了,那投给内容平台的广告自然就少了。这对那些依赖广告收入的平台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原野: 有点意思。不过说到底,这么烧钱,真的值得吗?尤其是我看到有分析说,这会挤占掉他们在AI这些更未来领域的投入。
晓曼: 这就是这场战争最大的争议点。钱是有机会成本的。你选择了把钱砸进外卖这个红海,就必然会影响你在其他方向的投入。瑞银的报告就直接说“不值”。你看现在,当微软、谷歌、亚马逊这些美国巨头在AI上疯狂投入几百上千亿美元的时候,我们的巨头却在为了一单几毛钱的利润拼得你死我活,这确实会让市场质疑它的长期战略。
原野: 嗯,这确实是个问题。等于说,别人在为未来十年布局,我们还在存量市场里“内卷”。那在专业机构看来,这场仗打到最后,会是个什么结局?谁能笑到最后?
晓曼: 高盛做了一个预测,他们觉得最可能的结果是形成一个5.5比3.5比1的格局。
原野: 5.5、3.5、1?这是什么意思?
晓曼: 就是说,如果把整个市场看作10份,美团能拿到5.5份,继续领跑;阿里拿到3.5份,紧紧跟着;而京东能成功挤进来,拿到1份。
原野: 听起来美团还是赢了,但代价呢?
晓曼: 代价就是利润会变得非常非常薄。高盛预测美团每单的利润可能会降到只有7毛钱,而即时零售业务基本就是白忙活,利润归零。所以你看,这是一个惨胜。无论最终是哪种格局,京东都算是成功挤进了牌桌,而美团和阿里会成为主导者,但大家的利润空间都会被严重压缩。
原野: 听完这些,感觉这场仗打下来,好像没有真正的赢家。
晓曼: 可以这么说。所以总结下来,我们今天聊的这场外卖大战,其实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思考。首先,巨头们不惜血本地投入,是因为原有的增长到顶了,必须向外扩张。其次,他们看中的是外卖这个高频业务能带来的流量。但这种策略的代价也很大,它不仅挤占了像AI这样更具战略意义的投资机会,而且可能拖累整个行业的利润。最后,高盛的预测也告诉我们,即便分出了胜负,未来的市场也将是一个利润极度微薄的局面。这再次证明了,外卖本身就是一个精细化运营、利薄如纸的生意,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