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高温下的健康课:防热射病、巧补钾与中医养生
Listener_133440
0
9-11原野: 最近网上有个新闻,看得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青岛大学一位宿管大爷,在没有空调的平房里工作,后来被人发现时已经不幸离世了。虽然官方还没公布具体死因,但网上很多人都在猜,是不是热射病。说实话,现在都什么年代了,空调这么普及,我总觉得“被热死”这事儿,听起来特别遥远,甚至有点不可思议。
晓曼: 嗯,你的感觉我特别理解。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热死”好像是只存在于历史书或者极端贫困地区的事情。但实际上,这恰恰是高温最可怕的地方——它的杀伤力极其隐蔽,而且常常被我们低估。你知道吗,高温热浪现在已经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气候灾害之一了。
原野: 等等,致死率最高?这可有点颠覆我的认知了。我一直以为像飓风、洪水那种看起来破坏力惊人的才是最致命的。
晓曼: 这就是关键。飓风来势汹汹,所有人都看得到,会提前预警和躲避。但热浪不一样,它是一场“沉默的大屠杀”。它不像台风那样有名字,不像洪水那样有具体的受灾范围,它只是悄无声息地笼罩着一座城市,持续很长时间。举个例子,光是2022年夏天,欧洲五个国家就有超过六万一千人因为高温而死亡。
原野: 六万多人?天啊,这数字太惊人了。
晓曼: 是的,而且这些死者里,超过八成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以你看,青岛那位宿管大爷的悲剧,绝不是个例。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高温正在成为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原野: 你刚才提到了“热射病”,这个词我们好像经常听到,但又模模糊糊的。它到底致命在哪里?为什么死亡率能那么高?跟我们平时说的“中暑了,喝点藿香正气水”那种情况,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晓曼: 问到点子上了。我们平时说的中暑,大多是指比较轻微的症状,比如头晕、恶心、大量出汗。这相当于身体还在努力通过排汗来降温,属于一个“警报”阶段。但热射病,是中暑里最严重、最致命的类型,可以说是身体的“灾难”阶段。它的医学定义是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同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比如意识混乱、抽搐甚至昏迷。
原野: 核心体温超过40度……这已经是高烧到非常危险的程度了。
晓曼: 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体的温控系统彻底崩溃了。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就是,到了热射病阶段,患者可能反而不出汗了,皮肤变得又干又热。因为身体已经失去了通过排汗来降温的能力。这时候,体内的热量就像一个关在密室里的野兽,疯狂地攻击各个器官,导致多器官衰竭。所以,它的死亡率才那么高,有些研究说能达到80%。
原野: 80%……这太可怕了。这么说来,我们再回头看青岛宿管大爷的那个案例,报道里提到他待的环境是平房,只有风扇,而且通风不畅。这些环境因素,是不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仅仅是气温高就会导致热射病吗?
晓曼: 绝对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热射病的发生,温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环境湿度和通风条件,有时候是更致命的隐形杀手。
原野: 哦?这个怎么说?
晓曼: 你想,我们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出汗,让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但如果空气湿度非常大,比如达到了80%甚至90%,那汗液就跟挂在皮肤上一样,根本蒸发不了。这时候,即使温度只有30度,你的身体也会感觉像被保鲜膜裹住了一样,热量散不出去,非常难受。相反,如果空气很干燥,湿度只有30%,那我们对高温的耐受度甚至可以提升到38、39度。
原野: 我明白了,就是说干热和湿热,对人的影响完全是两个级别。青岛宿管大爷待的那个密闭通风不畅的房间,估计就是个高温高湿的“焖烧罐”。
晓曼: 完全正确。所以说,热射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致命。它不仅与温度有关,更与环境湿度、通风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了解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如何去预防。但万一,真的遇到了疑似热射病的紧急情况,那时间就成了决定生死的关键。
原野: 是的,刚才听你讲完,我脑子里就一个想法,万一真碰上了,该怎么办?你说的“时间”,具体是指多久?
晓曼: 医学上有一个说法,叫“黄金两小时”。有研究表明,从热射病的核心症状,也就是意识模糊、体温飙升这些情况出现开始算,每延迟10分钟进行有效的降温,死亡风险就会显著上升。如果超过两个小时还没能把体温降下来,死亡率就可能飙升到70%以上。
原野: 两个小时……这简直是在和死神赛跑啊。那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难的可能就是第一步: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已经到了热射病这么严重的地步?尤其是在没有体温计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肉眼可见的关键信号?
晓曼: 这个非常关键。你可以记住一个简单的变化过程。中暑初期,人会大量出汗、口渴、头晕、乏力。但如果情况恶化,发展到热射病,信号就会突变。最典型的就是,他可能突然不怎么出汗了,皮肤摸上去又烫又干。然后,他的精神状态会出问题,开始胡言乱语、烦躁不安,或者走路摇摇晃晃,甚至直接昏倒。一旦看到这些“不出汗、意识乱”的信号,就必须当成最紧急的情况来处理。
原野: 明白了。那假设,我真的遇到了一个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我第一反应肯定是打120。但在等救护车来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能做些什么?是把他抬到阴凉地方就行了,还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晓曼: 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在拨打120之后,等待的时间里,现场的急救,尤其是“降温”,是挽救生命最关键的一步。记住,目标只有一个:用最快的速度,把他的体温降下来。最好的办法,如果有条件,是把他浸泡在凉水里,当然水温不能是冰水,大概20度左右的凉水就可以。
原野: 浸泡在凉水里?这个听起来……有点猛。
晓曼: 在这种生死关头,这是最有效的办法。如果没有浴缸或者大水盆,退而求其次,可以把他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脱掉他多余的衣服,然后不停地用凉水喷洒在他的皮肤上,同时用风扇对着他猛吹。这个原理就是模拟人体出汗蒸发的过程,人为地帮他散热。记住,降温要持续到急救人员赶到为止。
原野: 听明白了。快速降温,争分夺秒。看来,高温天气下,除了热射病这种急性的危险,我们身体内部可能也在悄悄发生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变化。
晓曼: 没错。除了直接的热损伤,高温下大量出汗还会带来另一个隐形的健康威胁,那就是电解质失衡。其中最危险的一种,就是缺钾。
原野: 缺钾?这个听起来好像没那么严重。
晓曼: 千万别小看它。最近有个新闻,一位55岁的建筑工人刘先生,连续好几天觉得浑身没劲、吃不下饭,他以为只是太累了中暑了,结果有一天在工地上突然心脏骤停,送到医院也没抢救过来。医生最后诊断,就是严重的低钾血症导致的。医生特别惋惜,说如果他能早点意识到是缺钾,及时补充,悲剧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原野: 因为没劲、吃不下饭,最后导致心脏骤停?这中间的逻辑是什么?钾这个东西,在身体里到底是干嘛的?
晓曼: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你可以把钾元素想象成我们身体内部的“生命电线”。我们所有的细胞,特别是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都需要依靠钾离子在细胞内外流动产生的电信号来传递信息、正常工作。你的心脏每一次跳动,你每一次抬胳膊、迈腿,都离不开这些“电信号”。
原野: 哦,所以钾是负责传递生物电信号的。
晓曼: 对。夏天我们大量出汗,汗液里不仅有水,还有大量的钾离子。如果流失太多又没有及时补充,血液里的钾浓度就会降低,这就是低钾血症。电线里的电流弱了,会怎么样?电器就会运转不正常。身体也一样,低钾首先会影响肌肉,让你觉得四肢乏力、抬不起胳D膊。然后会影响肠胃,让你恶心、腹胀、没食欲。最危险的,是影响心肌,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像那位刘先生一样,直接“断电”,心脏骤停。
原野: 这个“生命电线”的比喻太形象了。那我们普通人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缺钾了?像刘先生那样,乏力、食欲不振,就是警报吗?还有没有其他更具体的信号?
晓曼: 乏力和食欲不振是非常典型的早期信号,但常常被当成是“天热的正常反应”而被忽略。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信号要特别警惕。第一是心跳不规律,自己觉得心慌、心跳时快时慢。第二是肌肉痉挛,也就是抽筋,而且不光是腿抽筋,有时候是全身性的。第三就是刚才说的,除了没食欲,还可能出现恶心、腹胀甚至便秘。如果这些症状在高温天集中出现,就一定要警惕是不是缺钾了。
原野: 明白了。那是不是有些人群,比如老年人,会更容易缺钾?
晓曼: 是的。老年人是绝对的高危人群。一方面他们本身胃口就可能不太好,钾的摄入量不足;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有高血压,吃的降压药里有些利尿剂成分,会加速钾的排出。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夏天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和食欲下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原野: 看来,无论是热射病还是低钾血症,都提醒我们,夏天越来越热,已经不是一句玩笑话了。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气候变化的大背景。
晓曼: 是的,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我们正在迈入一个“更热的世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早就警告说,21世纪全球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会持续增加。我们体感“夏天越来越热”,这绝不是错觉。数据显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已经上升了大约1.1摄氏度,而且增温的速度是过去两千年里最快的。这意味着,热浪将不再是偶尔发生的怪天气,而是每年都会来拜访的“熟人”。
原野: 每年都会来的“熟人”……这个说法让人有点不寒而栗。在这种大趋势下,最先受到冲击的,恐怕还是那些无法选择自己工作环境的人吧?
晓曼: 你说到了问题的核心。当我们在空调房里讨论这些的时候,有无数人正在高温下维持着我们城市的运转。职业性中暑病例的统计里,排名前三的就是建筑工人、搬运工和环卫保洁员。他们是高温下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最脆弱的群体。像重庆这样的“火炉”城市,夏天最高温超过40度,高温日数超过30天,对他们来说,每天工作都像是在渡一场“高温苦役”。
原野: 这确实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那除了我们个人层面多了解些防暑知识,从更宏观的,比如城市管理、企业责任的角度,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些人呢?
晓曼: 能做的其实很多。比如,强制实行高温时段的“错峰上班”,调整工作时间,避开中午最毒的太阳。企业必须提供足量的、含有电解质的饮品,而不是只有白开水。在城市里,多开放一些带有空调的公共空间,作为“清凉中心”,让户外工作者和无家可归的人有地方歇脚。甚至一些社区自发组织的共享药箱,里面备着藿香正气水、人丹,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尝试。这需要整个社会系统性地去应对。
原野: 嗯,系统性应对。那回到我们普通人身上,面对这种常态化的高温,除了急救知识,在生活方式上,比如饮食,有没有什么简单易行的建议?
晓曼: 当然有。夏天饮食的原则就是“清淡”和“补给”。清淡是为了减轻肠胃负担,因为高温下血液更多地流向皮肤散热,消化系统功能会减弱。补给,就是要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比如,可以自己做点绿豆汤、酸梅汤,它们不仅解暑,还能补充矿物质。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比如香蕉、土豆、菠菜、毛豆。中医讲“未病先防”,在夏天调整作息,早睡晚起,保持心情平和,其实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养生”智慧。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面对一个“更热的世界”,需要我们从个人健康到社会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和调整了。
晓曼: 的确如此。这不仅仅是关于怎么防暑降温,更是关于我们未来如何与自然共处,如何构建一个更有韧性的社会。
原野: 好了,聊到这里,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要做个总结的话,我觉得有几个点特别值得我们记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热射病的致命性被我们严重低估了。它绝不是我们以为的普通中暑,而是一个能致死的“沉默杀手”。
晓曼: 没错。而且高温带来的威胁不是单一的,它是一个复杂的风险链条。高温、高湿、通风不畅这些外部因素,和我们身体内部的电解质失衡,比如致命的低钾血症,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必须对这个风险有立体的认识。
原野: 对。也正因为如此,仅仅依靠我们个人的防护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极端高温的常态化,这需要整个社会,从政府、企业到我们每个社区,都行动起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防护和支持体系,尤其是要更多地去关注那些在高温下工作的脆弱群体。
晓曼: 是的,这最终是一个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原野: 极端高温,不再是新闻头条里的偶发事件,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它不仅是对我们身体生理极限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韧性的一次深刻拷问。当热浪袭来的时候,我们能否确保每一个生命都能被看见、被守护?这不仅关乎防暑降温知识的普及,更在于我们能否超越个体的舒适圈,去构建一个真正能抵御气候冲击、关怀弱势群体的共享未来。毕竟,在一个越来越热的世界里,没有人是真正的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