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大行2023年人均薪酬30万,员工为何说“被平均”?
Listener_133440
0
9-11原野: 最近,各大银行的年报都出来了,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数据,说国有六大行的人均薪酬普遍上涨,基本都在一年32万到45万之间。尤其是农业银行,涨幅还挺高,达到了7.2%。光看这个数字,感觉银行员工的日子还是相当滋润的。
晓曼: 嗯,如果只看这些财报数据,确实会得出这个结论,感觉“金饭碗”的成色是越来越足了。但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几乎在这些数据发布的同时,媒体去采访了很多银行内部的员工,从基层柜员到一些内部人士,他们普遍的反应却是“不认可”,很多人都说自己是被平均了,甚至不少人直接表示,去年实际到手的收入其实是降了。
原野: 这就有意思了,一边是财报上光鲜亮丽的“普涨”,另一边是一线员工实实在在的“降薪”体感。这简直就是个薪酬“罗生门”啊。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是数据有问题,还是我们理解薪酬的方式需要调整?
晓曼: 这里面的门道确实挺多的。首先,最大的一个误区就在于这个“人均薪酬”的计算口径。银行年报里这个数字,它根本不是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到手工资”。
原野: 哦?那它都包含了什么?
晓曼: 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成本概念。除了我们熟悉的工资、奖金、津贴,还包括了公司帮你交的社保、住房公积金,甚至还有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更夸张的是,有些银行还会把员工的招聘费、培训费,甚至是一些外包人员、临时工的费用都算在里面。
原野: 我明白了,这听起来更像是银行为了雇佣一个员工所付出的总成本,而不是这个员工实际能装进口袋里的钱。这差别可就大了。
晓曼: 没错。所以很多业内人士都说,单看这个数据去推算员工收入,其实没什么意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数据看着高,但员工没感觉。而员工感觉“降薪”,则涉及到另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被平均”现象。
原野: 对,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在银行内部,这个现象很严重吗?
晓曼: 非常严重。银行内部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是巨大的。比如,一个身处总行或者核心业务部门的高管,或者一个金融科技部门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薪酬可能非常高,轻轻松松就把整个平均值拉上去了。但对于绝大多数在一线的普通柜员或者客户经理来说,他们的收入可能远低于这个平均数。再加上银行这几年一直在降本增效,可能会在绩效奖金、福利报销上做一些调整,比如过去一些不计税的补贴现在要计税了,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员工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所以,数据上涨,体感下降,这个矛盾就出现了。
原野: 所以说,银行薪酬的这个“罗生门”,背后其实是复杂的统计口径和巨大的内部结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个数字游戏,更反映了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层变化。那我们接下来就得好好聊聊,这个“平均”到底是怎么算的?谁又在“被平均”呢?
晓曼: 这确实是问题的关键。要理解“被平均”,我们得先拆解一下银行员工的薪酬构成。它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通常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各种提成,还有像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这类长期福利。
原野: 听起来项目还真不少。那去年员工普遍反映的降薪,主要是哪部分在变动?
晓曼: 根据很多员工的反馈,基本工资这块儿通常变动不大,毕竟是基础保障。主要的变动来自于绩效奖金和业务提成。因为整体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的经营压力,很多银行的利润增速在放缓,自然会影响到绩效奖金的总盘子。再加上刚刚提到的,一些原本属于福利的部分被纳入了计税范围,一来一回,到手的钱就少了。
原野: 我明白了。但真正造成“被平均”这种强烈感受的,应该还是不同岗位之间的巨大差异吧?你刚才提到金融科技岗位,他们的薪酬真的会比传统岗位高那么多吗?
晓曼: 何止是高,简直是天壤之别。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银行业务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巨大转型。这么说吧,一个在一线城市分行的普通柜员,一年税前收入可能就在20万左右。但一个金融科技部门的IT专家,他们的薪酬水平基本是向互联网大厂看齐的,均薪达到三四十万甚至更高是很普遍的。
原野: 哇,这个差距确实惊人。
晓曼: 对。因为现在银行的竞争核心,已经越来越转向数字化和智能化了。银行需要大量的顶尖技术人才来开发自己的App、做大数据风控、搞人工智能模型。这些人在市场上本来就很抢手,银行为了从互联网公司手里抢人,必须开出有竞争力的薪酬。而相比之下,很多传统的、标准化的岗位,比如柜面服务,其价值正在被自动化和线上渠道替代,薪酬自然就上不去了。
原野: 这个解释很透彻。有没有更形象一点的比喻,能帮我们理解这种内部的薪酬差异?
晓曼: 我们可以把一家大银行想象成一个大型的综合商场。商场里既有卖几万块一个包的奢侈品专柜,也有卖几块钱一瓶水的便利店。如果你要计算这个商场里所有商品的“平均单价”,那几个奢侈品包肯定会把平均价拉得非常高,但对绝大多数只进去买瓶水的顾客来说,这个“平均价”毫无意义。银行内部也是一样,少数高管和核心技术岗位的薪酬就像是那些“奢侈品”,拉高了整体的平均值,但绝大多数普通员工的收入水平,可能更接近于那瓶“矿泉水”的价格。
原野: 这个比喻太到位了。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个光鲜的“平均薪酬”,其实掩盖了银行内部巨大的结构性差异,以及整个行业转型带来的岗位价值重估。那么,这种转型对银行的整体运营和员工数量,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晓曼: 薪酬的变动,只是行业趋势的一个侧影。在这些数字背后,我们能看到更宏观的人员结构变化。你看,像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他们的员工总数都在减少。特别是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在业绩发布会上就明确提到,工行开发的AI大模型,已经能替代相当于3万人的年工作量。
原野: AI替代3万人的工作量?这个数字听起来相当惊人。这对银行的普通员工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的职业前景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晓曼: 这意味着,银行这个“金饭碗”,已经不再是我们传统认知里的那个“铁饭碗”了。尤其对于那些从事大量重复性、标准化工作的基层员工来说,冲击是最大的。AI和自动化技术正在快速接管这些任务,比如票据处理、客服问答、甚至一些基础的信审工作。这必然导致银行对这类人工的需求减少。未来,一个银行员工如果想不被替代,就必须具备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或者技术创新能力。
原野: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年报里也提到了一个指标叫“人均创利”,就是平均每个员工能为银行创造多少净利润。有些银行这个数字还挺高的,比如交通银行,人均创利接近一百万。这是否说明,虽然用的人少了,但银行的整体效率反而更高了?
晓曼: 是的,这恰恰是银行转型的核心目标——“瘦身健体”。人均创利的提升,说明银行在用更少的人力成本,创造了更高的价值。这背后就是技术和管理优化的力量。但这对于留下来的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现在更需要的是“精兵强将”,而不是过去那种依赖大规模人力的“人海战术”。所以,效率提升的另一面,就是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全面升级。
原野: 听起来,整个银行业正处在一个由科技驱动的剧烈变革期。员工的薪酬和数量变化,都只是这场大戏的冰山一角。而在这些变化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反向讨薪”。这又是什么操作?
晓曼: 没错,除了薪酬和人员变动,今年银行年报里最火的一个词,可能就是“反向讨薪”了。也就是银行向员工追索扣回已经发出去的绩效薪酬。根据统计,现在已经有好几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相关数据,合计追回的金额超过7500万元。
原野: 把发出去的奖金再要回来?这听起来有点颠覆我们的认知。过去总觉得,进了口袋的钱就是自己的了。银行为什么要这么做?这背后的深层目的是什么?
晓曼: 这其实是金融监管和银行内部风险治理升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短期激励和长期风险的错配。在过去,有些业务人员或者高管为了拿到眼前的业绩和高额奖金,可能会去做一些高风险的业务。等风险暴露的时候,他可能早就拿着奖金走人了,最后留下一个烂摊子给银行。
原野: 原来是为了防止这种“赚了钱就跑”的行为。
晓曼: 完全正确。所以“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和“延期支付”这两个机制就应运而生了。它把员工,特别是高管和那些能产生重大风险的关键岗位人员的薪酬,和银行的长期风险表现、合规情况深度绑定。简单说,你的奖金不是发了就完事了,银行会观察好几年,如果你负责的业务后来出了问题,造成了损失,那么对不起,银行有权把你之前拿到的部分或全部绩效薪酬给追回来。
原野: 这么说来,这个制度主要是针对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的?那对一个普通的基层员工来说,影响大吗?会不会让他们觉得压力更大了?
晓曼: 对普通员工的直接影响,确实不如对高管和关键岗位那么大。但它在整个行业里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在银行工作,合规和风控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它正在重塑整个金融行业的文化,从过去可能存在的“业绩为王”,转向“风控优先,行稳致远”。这也会让所有从业者在做业务决策时,变得更加审慎,更加注重长远利益,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奖金。
原野: 所以,“反向讨薪”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财务操作,它更像是一个风向标,标志着整个银行的风险治理体系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和严格。它和我们前面聊的薪酬结构变化、人员调整,共同描绘出了当前银行业发展的一幅全景图。
晓曼: 没错。把这些线索串联起来看,就能理解这个行业的深刻变革。那么,综合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些信息,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原野: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数据与体感的错位。银行年报上的人均薪酬“普涨”,和基层员工普遍感受到的“降薪”,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是复杂的薪酬计算口径,以及巨大的内部岗位差异导致的“被平均”现象。
晓曼: 对。而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数字化和AI驱动的深刻转型。这场转型直接导致了人员结构的重塑,传统的、标准化的岗位需求在减少,而金融科技这类新兴岗位的价值和薪酬在飙升。“人均创利”正在取代“员工人数”,成为衡量一家银行效率的新标尺。
原野: 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风险治理的新常态。就是以“绩效薪酬追索扣回”为代表的“反向讨薪”机制,正在成为行业惯例。这标志着金融监管和银行内部治理的强化,薪酬不再仅仅是激励,更是一种约束,它把员工的个人收益和银行的长期风险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晓曼: 这三个观察点,确实精准地勾勒出了当前银行业的现状。
原野: 从国有六大行的人均薪酬“罗生门”,到AI替代下的员工结构变迁,再到“反向讨薪”的风险治理新常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被彻底重塑的银行业。曾经那个象征着“稳定”和“高薪”的“金饭碗”,它的内涵正在被时代赋予全新的定义:它不再是单纯的财富象征,而更是对一个人的专业能力、风险意识与合规操守的综合考验。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人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在变化中不断寻找新的职业价值;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则是一场迈向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变革。那么,当“金饭碗”不再是过去的那个“铁饭碗”时,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个人成长路径,来适应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又充满机遇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