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2025三伏天养生:分阶段调理,祛湿强体质
Listener_689540
0
9-11原野: 听说没,2025年的三伏天有点不一样,号称是个“超级版”。我查了一下,它只有短短30天,这可打破了过去快十年都是40天“加长版”三伏天的惯例了。
晓曼: 嗯,你说的这个“超级版”很有意思。时间虽然短了,但很多中医专家反而更紧张了。因为这不代表暑热和湿气会减少,反而可能意味着它们会更集中、更猛烈地爆发。所以这三十天,既可以说是对身体的一次大考,也可以说是改善体质的一个黄金窗口期。
原野: 听着就有点吓人,又猛又集中的三十天。那我们普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么热,就得想尽一切办法降温、避暑吧?
晓曼: 这就是我们直觉上的想法,但中医的智慧恰恰不完全是这样。国医大师刘敏如就特别强调,夏天养生的核心在于“养心”。你有没有发现,天一热人就特别容易烦躁,一点小事就想发火?
原野: 太有了!简直是行走的火药桶。堵个车、外卖晚到一会儿,火气就“蹭”一下上来了。这跟养生有什么关系吗?
晓曼: 关系太大了。中医认为,这种烦躁、焦虑的情绪非常消耗心神。所以刘敏如大师说,夏季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不发怒,也不要过喜,就是大喜大悲都得避免。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的深层逻辑。你的心安静下来,身体的内耗就小了,对外界酷热的抵抗力自然就强了。
原野: 哦,原来是这样。但说实话,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顶着大太阳,还要处理一堆工作,想保持“心静”真的很难啊。而且我们几乎离不开空调,这种现代生活方式和您刚才说的传统养生理念,感觉有点拧巴。
晓曼: 你提到了一个关键点,就是“阳气”。为什么在最热的夏天,中医反而反复强调要“保护阳气”?这听起来很矛盾,对吧?热都热死了,还护什么“阳”?
原野: 对啊,不应该是清热解暑吗?
晓曼: 清热解暑没错,但不能以损伤阳气为代价。你可以把人体的阳气想象成身体里的小太阳,是生命的能量来源。夏天,外界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盛,我们身体里的阳气也最活跃,都浮在表面。这时候如果你过度贪凉,比如猛吹空调、喝冰镇饮料,就等于是在用人造的寒气,去浇灭身体里这个本来应该很旺盛的小太阳。
原野: 我明白了。就像一个火力正旺的炉子,你突然泼一盆冷水上去,不但火灭了,炉子本身可能都会坏掉。
晓曼: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国医大师林毅和夏桂成都强调,在夏天保护阳气至关重要。比如夏大师就说,充足的睡眠就是最好的护阳方法,比吃任何补药都强。你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再加上熬夜,阳气就这么一点点被消耗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到夏天反而更容易感冒、没精神,感觉身体发虚。
原野: 这么一说,我好像理解了。这个“超级三伏”不仅是天气的挑战,更是考验我们怎么平衡身心。那除了调情绪、少吹空调,在“吃”这方面,大师们肯定也有不少讲究吧?
晓曼: 当然,吃是调理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张伯礼院士就推荐过一个非常经典的组合:绿豆汤里加点薏仁米。绿豆清热去火,薏仁米能利湿健脾。
原野: 这个我喝过!但张院士的建议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他说年轻人、身体壮的,用生的薏仁米;而中老年人、身体虚的,最好用炒过的。这是为什么?
晓曼: 这就是中医“药食同源”和“辨证施食”的精髓了。生的薏仁米,它的清热利湿效果更强,但性子偏寒凉。年轻人火气旺,身体底子好,能受得住。但对于脾胃虚弱的中老年人来说,生薏仁就有点太“猛”了,容易伤脾胃。炒过的薏仁米,寒性就大大减弱了,变得平和,健脾的效果反而更突出。你看,同一种食材,稍微处理一下,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原野: 有点意思!这哪是做饭,简直是在做化学实验啊。那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别的简单又好用的“食方”?我听说夏天很多人容易肠胃不舒服。
晓曼: 的确。很多人夏天贪凉,吃太多生冷瓜果、喝冰饮,结果胃里不舒服,舌苔也变得厚腻。针对这种情况,国医大师周岱翰就推荐过一个生姜乌龙茶。生姜是温的,能暖胃散寒;乌龙茶又能消食化湿。一温一化,正好解决了贪凉带来的问题。
原野: 诶,这个组合很妙啊。一个负责“加热”,一个负责“清理”,专门对付那些被冷饮“冰镇”过的肠胃。
晓曼: 没错。还有像“三瓜”和“三豆饮”也是夏季食疗的明星。初伏的时候,可以多吃“三瓜”——苦瓜、丝瓜和冬瓜。苦瓜清心火,丝瓜解暑,冬瓜利水。到了中伏,湿气最重的时候,就可以喝“三豆饮”,就是用黑豆、绿豆、赤小豆一起煮水喝,能祛湿、解暑、补肾,三效合一。
原野: 听起来都是些很家常的食材,但组合起来的“化学反应”却很讲究。您能给个形象点的比喻吗?让我们好理解这些瓜瓜豆豆是怎么在我们身体里协同作战的。
晓曼: 这个比喻好。你可以把我们的身体想象成一个在夏天容易“过热”和“积水”的房子。“三瓜”就像是这个房子的三件法宝:苦瓜是给房子“降温”的空调,丝瓜是负责“散热”的排风扇,而冬瓜就是“抽湿机”,把多余的水汽排出去。而“三豆饮”呢,更像一个综合性的维护团队,绿豆负责清扫垃圾(解毒),赤小豆负责疏通水道(祛湿),黑豆则是加固地基(补肾)。
原野: 这个比喻太到位了!这么一说,下次去菜市场买菜,我看的就不是瓜和豆了,是空调、抽湿机和维修队。可见,三伏天的饮食真不是瞎吃,背后都是学问。但养生光靠吃也不行,还得讲究“动静结合”吧?
晓曼: 对,动静有度,尤其在作息上。国医大师夏桂成有句名言:充足的睡眠赛过吃补药。他特别反对熬夜,认为不规律的作息是加速衰老的催化剂。雷忠义大师则非常强调午睡,认为中午11点到1点这个“午时”,是养心的黄金时刻,哪怕只是闭目养神十几分钟,都能很好地保护阳气。
原野: 午睡这个我同意,下午真的会精神很多。但接下来这个建议可能要颠覆很多人的认知了。国医大师薛伯寿居然说,夏天不要过度防晒,甚至可以在上午九十点钟,或者下午三四点钟,适当晒晒后背。这……在今天这个“全民防晒”的时代,听起来有点“离经叛道”啊。
晓曼: 哈哈,确实。这恰恰反映了现代生活习惯和传统养生智慧的碰撞。我们现在怕晒黑、怕光老化,恨不得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但从中医角度看,后背是人体“督脉”循行的地方,督脉总管一身的阳气。适当地晒晒后背,等于是在给身体这个“阳气总开关”充电,能鼓舞和振奋体内的阳气。对于那些手脚冰凉、体质偏寒湿的人来说,夏天晒背是最好的“补药”。
原野: 那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平衡防晒美白和中医说的“晒背养阳”呢?总不能为了养生,把自己晒伤吧?
晓曼: 当然不能。所以大师们都强调了时间。选择上午9到11点,或者下午3到5点,这时候的太阳相对柔和。你也不用晒很久,15到30分钟就足够了。可以穿个薄薄的背心,让阳光温和地照在背上,感觉到后背微微发热,很舒服,这就达到目的了。关键在于“适度”,而不是“暴晒”。
原野: 我明白了,是去“借”太阳的能量,而不是跟太阳“硬刚”。那运动方面呢?夏天一动就一身汗,很多人觉得大汗淋漓才算运动到了,才排毒。中医也这么看吗?
晓曼: 恰恰相反。中医在夏天最忌讳的就是剧烈运动、大汗淋漓。因为“汗为心之液”,出汗太多,不仅伤阴,还会消耗心气,也就是“大汗伤阳”。所以夏季运动的精髓在于“微汗”,就是身体微微出汗,感觉很舒畅就够了。
原野: “微汗”……这个词很精妙。能不能也用个比喻解释下,为什么“大汗”不好,而“微汗”刚刚好?
晓曼: 当然。你可以把身体里的津液和气血想象成一锅正在煲的汤。夏天运动,就像给这锅汤加热。“微汗”的状态,就像是文火慢炖,汤的精华被慢慢激发出来,营养物质充分循环,身体得到滋养。“大汗淋漓”呢,就等于是开了最大火猛烧,结果汤很快就烧干了,锅里的好东西都蒸发掉了,最后只剩下被烧干的锅底,对身体是一种损耗。所以像八段锦、散步、站桩这些温和的运动,才是夏天最好的选择。
原野: 文火慢炖,这个比喻我记住了。看来三伏天养生,还真是一门循序渐进的艺术。我听说三伏天内部还分初伏、中伏、末伏,每个阶段的养生重点也完全不一样?
晓曼: 没错,这正是中医智慧最精妙的地方,它不是一刀切,而是分阶段、有策略地调理。就像你说的,像一场身体的“战役”。初伏是“先手棋”,核心是“通三焦、健脾胃”。因为夏天湿热,人容易没食欲、没精神,这是脾胃功能弱了,所以要先把“后勤部长”——脾胃的功能调动起来,为整个三伏天打好基础。
原野: 那到了中伏呢?就是最热最湿的时候,战役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晓曼: 完全正确。中伏是全年最湿热的时候,也是“攻坚期”。中医认为这是“唯一的破冰行动黄金期”。身体里那些潜藏已久的寒气、湿气,在这个时候最容易被外界的阳热“逼”出来。所以中伏的重点是“攻坚湿热”,用像三豆饮、四神汤这类食物,把体内的“老寒湿”给清出去。
原野: 听起来中伏像是身体的一场“大扫除”。那到了末伏,战役快结束了,是不是该休养生息了?
晓曼: 对,末伏是“收尾与过渡”的阶段。这时候暑气渐消,秋天的干燥之气开始露头。所以养生重点要转为“收肾阴、养脾肺”。养肾阴是为了给秋冬储备能量,养肺则是为了提前应对秋天的干燥。你看,从初伏打基础,到中伏攻坚,再到末伏的收尾和预备,环环相扣,非常有节奏感。
原野: 如果把三伏天养生比作一场马拉松,那初伏就是起跑阶段,要调整呼吸、稳住脾胃这个“核心力量”;中伏是中途最难熬的上坡路,要发力攻克“湿热”这个难关;末伏就是最后的冲刺和缓冲,要开始为下一场比赛(秋冬)储备体能了。
晓曼: 这个马拉松的比喻非常贴切!每个赛段都有不同的策略和跑法,最终才能让身体以最好的状态冲过终点,完成一次漂亮的夏季调理。
原野: 听您这么一说,我感觉今天收获最大的一个感悟就是,中医养生,尤其是在三伏天,讲究的不是跟自然“对抗”,而是“顺应”。我们总想着怎么去征服炎热,但大师们却在教我们如何与它和谐共处。
晓曼: 是的,这正是核心。无论是强调护阳气,而不是一味贪凉,还是建议我们适当晒太阳,都是在提醒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过度依赖空调、过度防晒,其实是在切断我们与自然能量的连接。养生不是要你放弃现代生活的便利,而是要在便利和自然规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原野: 而且这种调理还特别讲究“个性化”和“阶段性”。就像您刚才说的那个薏仁米,生熟用法完全不同,还有初伏、中伏、末伏的策略也各有侧重。这说明养生根本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得看自己的身体和时间的变化。
晓曼: 对。最妙的是,这些国医大师的智慧,都体现在一些非常简单、日常的方法里。比如“一碗汤”、“一杯茶”、“一个好觉”、“一次晒背”,听起来都毫不费力,但背后却蕴含着祛湿、健脾、护阳、养心这些非常深刻的中医理论。它把复杂的道理,变成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生活习惯。
原野: 所以,在2025年这个“超级版”三伏天来临之前,我们今天聊的这些,可能不仅仅是如何应对酷暑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机会,让我们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当我们习惯了用科技手段去快速解决所有不适的时候,中医的智慧却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的。它呼吁我们放慢脚步,去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去理解季节的更迭,并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调整我们的饮食、作息和情绪。这不仅仅是为了安然度过一个健康的夏天,更是为了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中,为自己打造一份更强大的身心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