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理·柯克遇刺:比特币保守派“布道者”的政治遗产
Listener_837474
0
9-11原野: 2025年9月10号,一个叫查理·柯克的美国保守派媒体领袖,在大学辩论现场被枪杀了,年仅31岁。这事儿一出,整个美国政坛都炸了。但最让我意外的是,加密货币圈子的反应,简直可以用“地震”来形容。
晓曼: 嗯,他的死,对加密货币圈来说,就像是失去了一个最意想不到,也最强大的盟友。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个从没写过一行代码的政治评论员,居然是把比特币这种去中心化理念,硬生生从技术宅的小圈子推到美国政治核心舞台的关键人物。
原野: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个政治圈的人,怎么就成了加密世界的“精神领袖”?我看他的发家史,感觉也挺“加密”的。他18岁就没去上大学,直接跟人合伙创立了一个叫“美国转折点”,也就是TPUSA的组织,还拿到了关键的早期投资。
晓曼: 你看,这行为本身就充满了对传统路径的蔑视。这跟早期的比特币信徒和以太坊的创始人们太像了,都是一群人相信一个宏大的叙事,然后选择了一条没人走过、但他们觉得潜力无限的路。用一个清晰的理念,去吸引最早期的支持者。
原野: 而且他做得非常成功。十年时间,TPUSA发展成一个年收入将近一亿美元,影响力遍布全美3500个校园的庞大组织。更关键的是,他有自己的播客,直接跟几百万粉丝对话。这个模式,从拿“天使投资”到绕过所有传统媒体直接沟通,简直就是现实世界里的“去中心化”组织啊。
晓曼: 的确如此。他建立的这种高度网络化、绕过中心化“权威节点”的传播方式,其实就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精神在现实中的一种投射。他虽然不是技术开发者,但他用行动实践了去中心化的传播哲学。这可能就是他后来能跟加密社区产生那么强共鸣的根本原因。
原野: 所以说,这种反建制、去中心化的精神,成了他和加密世界之间的桥梁。我明白了,他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敌人。
晓曼: 没错。这个共同的“敌人”,就是那些不透明、而且可能滥用权力的中心化系统。不管是政府,还是华尔街的金融巨头。这种对“中心化霸权”的共同批判,是他们结盟的天然基础。
原野: 柯克尤其强调对“稳健货币”的追求。他公开支持比特币,把它看作是抵抗美元贬值和政府无节制印钞的对冲工具。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很深的焦虑。
晓曼: 这恰恰点到了加密货币最核心的价值主张。你想想,当PayPal、Stripe这些支付平台可以随随便便就冻结一个他不喜欢的组织或个人的账户时,比特币那种抗审查、点对点的价值转移能力就显得无比重要了。柯克把这个道理讲得非常直白,他把CBDC,也就是央行数字货币,直接描绘成一种“金融监控工具”,把一个技术问题,成功转化成了一个关于个人自由与政府控制的文化战争议题。
原野: 这种影响力最后也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政治成果。就在2025年7月,美国国会居然真的通过了一大堆给数字资产明确监管框架的法案,甚至还包括一个禁止发行CBDC的法案。
晓曼: 是的,那几周被称为“加密货币周”,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历史性的。这意味着加密货币终于走出了法律的“灰色地带”,为大机构入场扫清了障碍。
原野: 我看资料里说,柯克虽然不是立法者,但他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用自己的媒体平台,在年轻人和保守派选民里制造了巨大的舆论声势和政治压力。连当时的副总统都说,是加密社区的积极参与“改变了我们国家的轨迹”。
晓曼: 他扮演的其实是一个“战场指挥官”的角色。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能把那些复杂的立法辩论,翻译成他那几百万MAGA支持者能听懂、并且愿意为之摇旗呐喊的口号。他成功地把加密货币的自由叙事,和保守派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个人自由、反抗权威,给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原野: 把一个金融资产,变成了一场文化战争里的武器。结果他自己却在生命最后时刻,倒在了一场关于美国社会核心矛盾的辩论中。他的离开,给加密货币行业留下的这份遗产,还真是复杂又深刻。
晓曼: 是的,总结一下今天聊的,其实关键就这么几点。首先,查理·柯克这位年轻的保守派领袖的遇刺,意外地揭示了他对加密货币世界的重要意义。其次,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典型”的崛起案例,他创立的TPUSA组织,在模式上就和加密世界的去中心化精神高度吻合。然后,他和加密货币的结合,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共鸣,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中心化权力,和共同的追求——“稳健货币”。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扮演了“战场指挥官”的角色,为亲加密货币的立法扫清了障碍,最终推动了美国加密监管框架的历史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