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制菜:中餐“灵魂”的失落与食安的警钟
Steven Ray
7
9-15原野: 我们现在去很多餐厅吃饭,尤其是一些装修不错的连锁中餐厅,总会隐隐约约有个担心:我花正经餐厅的钱,吃到的会不会只是一个加热过的料理包?
晓曼: 嗯,这个担心现在越来越普遍了。而且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挺严重的问题,就是预制菜正在慢慢地,扼杀掉中国菜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也就是它的灵魂。
原野: 灵魂?这个词用得有点重。你是说,它不只是口味上差一点那么简单?
晓曼: 对。中国菜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那种所谓的“烟火气”,或者叫“锅气”。就是新鲜食材在高温的锅里,经过厨师的爆炒、颠勺、勾芡,瞬间产生的那种复杂又迷人的风味。这个过程是现场的,是即时的,也是一种技艺的展现。预制菜只是简单复热,它永远也复制不了这种感觉。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预制菜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它用一种工业化的、标准化的模式,去替代了中国菜最讲究的那个“现场感”和厨师的“手艺活儿”。这么说来,如果预制菜真的普及了,那我们以后去哪家餐厅,吃到的酸菜鱼、宫保鸡丁,会不会都是一个味道?
晓曼: 正是如此。这不光是口味上的损失,更是对整个烹饪文化的一种“釜底抽薪”。它让每家餐厅都失去了自己的独门绝技和特色,最后都变得像西式快餐一样。它只提供一个“吃饱”的功能,但彻底失去了“品味”的乐趣和意义。
原野: 所以,预制菜看似带来了效率和便捷,实际上却在动摇中国菜的文化根基。那这种对传统烹饪方式的背弃,具体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晓曼: 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多连锁餐厅开始找借口,全面拥抱预制菜。
原野: 对,我听过最常见的一个说法就是,商场不让用明火,所以我们只能用预制菜。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晓曼: 这完全是个借口,一个为了掩盖真实目的的谎言。绝大多数商业综合体,非但不限制餐饮用明火,反而会为了吸引那些需要明火烹饪的知名品牌入驻,主动提供便利,比如铺设管道天然气。
原野: 哦?原来是这样。
晓曼: 连锁餐厅真正放弃明火的原因,非常直白,就是为了省钱。一个好的厨师团队,薪资成本非常高。如果全换成预制菜,只需要几个操作工在后厨用微波炉或者开水加热一下就行了,这能省下巨大一笔开支。
原野: 看来,这背后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成本计算,然后用一个听起来很合理的借口包装一下。那在这种模式下,负责生产这些预制菜的中央厨房,它的运作又会不会有什么新问题呢?
晓曼: 问题大了。理论上,一个好的中央厨房,应该是不跨城市运作,不长期储存,最关键的是,不应该使用食品添加剂。
原野: 但现实呢?
晓曼: 现实是,国内很多中央厨房为了延长保质期、为了让菜品复热后颜色好看、口感更好,已经到了一个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地步。各种防腐剂、保水剂、增味剂、色素……你看一些预制菜的配料表,长得能吓你一跳。这不仅完全改变了食物本来的味道,也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原野: 这种对添加剂的滥用,简直就是在透支我们消费者的信任。当利润成了唯一的目标,整个行业的文化和信誉,会变成什么样?
晓曼: 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当整个行业都在追求所谓的“翻台率”,都在想怎么压缩成本的时候,就没人再去坚守中国菜的烹饪价值了,没人再去尊重手艺精湛的厨师了。
原野: 最后就变成了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竞赛。
晓曼: 是的。这种以牺牲品质和安全为代价的模式,短期看好像是赚到钱了,但长期看,它正在一点点地侵蚀消费者对整个餐饮行业的信任。一旦大家觉得去外面的餐厅吃饭,吃到的都是些不健康、没灵魂的料理包,那这个行业的根基就彻底动摇了。
原野: 确实,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最终只会把整个行业拖入一个恶性循环。那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聊的,预制菜的泛滥,最值得我们警惕的关键点是什么?
晓曼: 我觉得有这么几点。第一,它从根本上扼杀了中国菜的“烟火气”和烹饪艺术,这是对我们饮食文化的巨大伤害。第二,很多连锁餐厅用“商场限明火”当借口,其实就是为了削减厨师成本,这是一种欺骗。第三,中央厨房模式下,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隐患。最后,这种过度追求利润和效率的模式,最终会摧毁消费者对整个餐饮业的信任,这对行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