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数字科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
Listener_394796
4
9-23原野: 咱们一聊到文物,比如兵马俑、古城墙,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不是都是那种静静待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有点尘封的感觉?但现在,陕西正在用一种非常科幻的方式来保护这些老祖宗的宝贝。
晓曼: 嗯,这个“科幻”用得特别好。因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些巨大的文物,比如那13.74公里长的西安城墙,建了一个厘米级精度的三维数字模型。然后把所有这些数据,都装进一个叫“数字方舱”的管理平台里。
原野: 数字方舱?听起来像个太空舱。所以,这到底有什么用?
晓曼: 作用太大了。这就相当于给文物建了一道“数字防火墙”。过去我们保护文物,很多时候是靠老师傅们用眼睛看,哪里裂了,哪里渗水了,这是一种被动的、出了问题再抢救的模式。但现在有了这个系统,任何细微的变化,比如沉降了几毫米,都会被精准地监测到。这完全是从“被动抢救”走向了“主动预防”,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原野: 我明白了,就是从“亡羊补牢”变成了“防患于未然”。那除了保护,这些数字技术还能让咱们普通人更好地体验这些文化遗产吗?
晓曼: 当然能,而且体验感是颠覆性的。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搞了一个VR项目,叫壁画那边是唐朝,你戴上设备,就好像真的走进了唐代壁画里,跟画里的人互动。西安碑林博物馆也用了AR和裸眼3D,让那些冰冷的石碑“活”起来跟你对话。
原野: 哇,这个有点意思。感觉不再是单向的参观,而是穿越时空的对话了。
晓曼: 没错。这种“数智赋能”的方式,不仅让文化遗产自己“活”了起来,还让它变得特别“潮”。它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比如西安现在被称为“汉服体验之都”,就和这种沉浸式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而且,很多非遗手艺品,通过数字化营销,一下子就从家庭小作坊,卖向了全国,变成了大产业。
原野: 这条路走通了。那陕西有没有把这套经验带到国际上去?毕竟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
晓曼: 问到点子上了。他们现在非常积极地在做这件事,主动参与了很多国际上的联合考古和文物修复项目,把咱们的技术和经验带出去,也把国外的专家请进来。
原野: 哦?听起来像是在数字世界里,重建一个国际化的“丝路舞台”。
晓曼: 可以这么理解。这其实是讲好中国故事和丝路故事一个特别聪明的方式。通过这种技术共享和人才交流,不仅让咱们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理念和实践获得了国际认可,还建立起了一种开放合作的良性循环。
原野: 听下来,无论是给古城墙做“体检”,还是让游客“走进”唐朝壁画,陕西确实通过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晓曼: 对。总结一下今天的核心要点就是:首先,陕西利用三维建模和“数字方舱”为文物构筑了“数字防火墙”,实现了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预防的跨越。其次,VR、AR这些技术让博物馆体验变得极具互动性,还带动了新的文旅消费。再者,通过数字化营销,很多非遗产品完成了从小工坊到大产业的升级。最后,通过积极的国际合作,陕西正在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技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