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一区脉芽吕恒臣:赋能,一场自我与团队的双向奔赴
Listener_418295
3
9-23原野: 晓曼,你有没有觉得“赋能”这个词,现在在职场里有点被用烂了?感觉哪儿都在说,但听起来又特别空洞。
晓曼: 嗯,确实有这种感觉。它好像成了一个万能的流行词,但具体怎么做,做了有什么用,很多人说不清楚。它很容易变成一句正确的废话。
原野: 对!不过我最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案例,把这个词做得很实,很有温度。是北一区脉芽团队的一位技术支持,叫吕恒臣。他把“赋能”看作是一个需要投入情感、长期坚持的过程,而不只是一句口号。
晓曼: 哦?需要投入情感?这个提法一下就让“赋能”这个词从一个冷冰冰的管理术语,变成了一种有温度的人际互动。一旦加入了情感和长期主义的视角,它就不再是单纯的任务,而是建立关系,共同成长了。
原野: 没错。你看他在工作里具体是怎么做的。比如在手术跟台的时候,他不是光站在旁边,而是凭借扎实的知识,在关键时刻能很自信地给医生提出明确建议,协助完成手术。他觉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赋能。
晓曼: 这个太重要了。手术室那种高压环境,每一秒都可能很紧张。这时候旁边有个专业又靠谱的技术支持,给你一句“没问题,就这么做”,这给的不仅是技术建议,更是心理上的定心丸。
原野: 是的。然后还有更直接的,就是专业赋能。他会根据每个医生的具体情况,去详细介绍产品特点、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他们快速上手。
晓曼: 我明白了,这就不只是“卖产品”了。这是在帮医生提升他的武器库,让他用得更顺手,也更信任你和你的产品。这种专业上的深度绑定,关系肯定会更牢固,粘性自然就上来了。
原野: 而且这种赋能还不只对客户,对内也一样。他带新同事的时候,会帮他们规划学习路径,梳理知识体系,还结合实际的临床案例去教。他认为这也是一种能力提升上的赋能。
晓曼: 嗯,这其实是在为团队的未来投资。一个新人如果只是被扔进项目里自生自灭,很容易就迷失了。有这么一个系统性的带教过程,不仅能让他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让他感觉自己是团队的一份子,有了归属感。
原野: 说到团队,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左心耳封堵术式的认证官。他会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去发现团队成员的优点,也帮他们查漏补缺。他把这个过程,也叫做“双向奔赴”。
晓曼: 这个“双向奔赴”用得特别好。因为在认证和复盘的时候,教的人在梳理自己的知识,学的人在吸收新技能,双方都在进步。这不只是一个考核,更像是一个团队的技术研讨会,最后整个团队的战斗力都上去了。
原野: 所以你看,无论是定期的培训,还是线上答疑,他认为这都是在给整个团队赋能。而且最关键的是,他在做所有这些事情的时候,他自己的知识储备、沟通能力也都在提升。等于说,赋能他人,最终也赋能了自己。
晓曼: 完全正确。所以今天聊下来,我觉得我们对“赋能”可以有几个新的认识。第一,它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投入情感、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第二呢,它的形式很多样,可以是精神上的支持,也可以是专业的技能传授,甚至是帮助团队成长。最重要的一点,就像吕恒臣的经历展示的,帮助别人成长,其实是让自己成长最快的方式。这可能就是“双向奔赴”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