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播客是伪命题?ListenHub用“AI嘴替”和Agent重塑未来
田蕊
13
9-23原野: 最近有个词特别火,叫“AI嘴替”。我们都习惯了AI帮我们画画、写文章,但现在,AI居然能直接开口替我们“说话”了,还能把任何文章都变成一档听起来很自然的播客。
晓曼: 没错,这个趋势挺明显的。像豆包、元宝这些大厂App都开始加入这个功能,说明技术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了。其中有个叫ListenHub的产品,创始人橘子老师给它的定位就特别精准,叫“创作者的AI嘴替”。
原野: “AI嘴替”,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所以它到底是怎么替的?
晓曼: 他们把这个过程拆解成了三个环节:信息获取、内容整理和口语转换。这不仅仅是解放了创作者,更重要的是,它给了那些有表达欲,但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比如报道里提到的那位85岁的老人,或者其他技术限制,一个全新的表达渠道。这背后其实是情感和信息的传递。
原野: 我明白了。橘子老师提到一个关键点,说他们之所以能把口语转换做得特别好,是因为团队自己就有做播客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know-how”,然后把这些经验融入到了AI的设计里。这跟那些只做底层大模型的公司,区别在哪儿?
晓曼: 这就是应用层和模型层的最大区别!模型公司可能给你一个60分的基础能力,但应用公司通过深度理解用户场景,加上自己在这个行业的“know-how”,能把这60分的东西,通过工程化和产品化打磨到90分,解决用户实实在在的痛点。ListenHub就是抓住了“内容整理”和“口语转化”这两个极其精细化的需求,才建立了自己的优势。
原野: 嗯,听起来就是懂行的人用AI干活,和纯技术人员做工具的差别。那在具体产品细节上,ListenHub是怎么做到让付费用户都觉得“这质量就是高”的呢?
晓曼: 这一点非常关键。很多用户,甚至包括温州交通广播这样的专业机构,都选择跟他们合作。核心原因就一个:ListenHub的AI不会产生“幻觉”,它能忠于原文。
原野: 哦?在AI内容生成领域,不胡说八道确实是个核心竞争力了。
晓曼: 对。而且他们还提供了几个特别受自媒体人欢迎的功能。比如逐字编辑,你可以像改稿子一样去调整AI生成的内容。还有音色定制和单人播客模式。这些功能组合起来,等于给了创作者一个能完全代表自己风格的“第二分身”。
原野: 我明白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工具了,它是在帮创作者塑造自己的声音品牌。一个是保证内容准确,另一个是保证表达个性。这两点抓得非常准。
晓曼: 是的,这就是它能从一大堆AI播客产品里脱颖而出的原因,靠的就是细节。
原野: 这种对细节的把控,确实让人佩服。那这些特别精巧的功能需求,他们是怎么发现的?总不能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吧?
晓曼: 当然不是。他们的策略其实很接地气,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他们会先快速抛出一个MVP版本,然后抓着最早那100个付费用户,跟他们深度沟通。
原野: 付费用户?这个很有意思。
晓曼: 对,他们把“用户是否愿意为这个功能付费”作为判断功能开发优先级的首要标准。这种方式非常务实,能避免团队在一些花里胡哨但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功能上浪费资源。等于说,是付费用户的真实需求在驱动着产品的迭代,形成了一个非常健康的增长飞轮。
原野: 这在AI时代尤其重要,毕竟算力都是成本。这种以用户付费为核心的逻辑,也引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对于AI应用公司来说,真正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不被那些大模型公司随手就灭了?
晓曼: ListenHub的看法是,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技术本身,因为技术很容易被复制。护城河是“用户know-how”和“认知积累”。他们现在就在积极布局一个叫Voice Agent的东西,认为未来“视频接收信息,音频输出内容”会成为一种核心的人机交互方式。
原野: Voice Agent?听起来像是Siri的超级进化版。
晓曼: 可以这么理解。但他们也承认,目前像豆包这类语音助手,在满足成年人复杂需求方面还不够成熟。不过,像AI陪聊、或者帮你做晋升答辩的辅助工具,这些特定场景可能会先爆发。
原野: 这里面橘子老师还提到了一个词,叫“品位”。说AI产品的“品位”很重要,体现在对“好结果”的判断上。这个“品位”要怎么理解?
晓曼: “品位”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本质上是一种对用户需求和AI能力的深刻理解,并且能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设计和工程实践。就好像一个好厨子,他不仅知道什么食材好,更知道怎么搭配、用什么火候才能炒出最好吃的那道菜。AI应用公司就是要快速迭代,不断试错,才能培养出这种“品位”。
原野: 快速迭代,那问题又来了。AI产品到底是应该像以前的互联网产品一样,先扔个不成熟的东西出来抢市场,还是说必须一出场就得足够惊艳?
晓曼: ListenHub的策略是,产品要尽早推出抢占先机,这个逻辑没变。但是,第一次亮相的核心链路,必须做得足够好,甚至要有点惊艳的感觉,并且要有差异化。
原野: 哦,抓大放小。核心功能必须是王炸,其他细节可以后面再补。
晓曼: 就是这个意思。AI产品的“Aha Moment”特别重要。如果核心体验能一下子抓住用户,建立信任,那后续的迭代和付费转化就顺理成章了。
原野: 看来是在速度和质量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我们再聊回那个终极问题,面对大模型厂商的竞争,创业公司到底怎么活下去?
晓曼: ListenHub的观点很坦诚,他们认为大厂的“顺便覆盖”是没法完全避免的。但创业公司可以通过几件事来筑墙。第一是建立用户的切换成本,比如你的编辑功能、你定制的音色,用户用顺手了就不会轻易换。第二是深耕细分领域。第三就是学会“顺势而为”。
原野: “顺势而为”?
晓曼: 对。AI技术走向不是创业公司能控制的,所以要紧跟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去调整方向。你看ListenHub从一个播客工具,现在开始朝更广阔的Voice Agent方向走,就是一种“顺势而为”。
原野: 这种思路也体现在他们的商业化上。他们觉得AI产品从第一天就应该考虑收费。这个观点在习惯了免费互联网的我们听来,还挺激进的。
晓曼: 但在AI时代,这反而是最健康的模式。首先,AI的成本非常高,不可能一直烧钱。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付费用户会给你最真实的反馈。一个愿意掏钱用你产品的人,他的建议和抱怨,价值千金。而且数据也证明,付费用户的留存率和活跃度要高得多。
原野: 有道理。与其服务一大堆白嫖用户,不如聚焦那一小撮真正认可你价值的核心粉丝。那ListenHub最终想做什么?他们的终极愿景是什么?
晓曼: 他们的愿景非常宏大,叫“每个人的音频助手”。不只是播客,未来可能你看到任何内容,不管是长是短,甚至是一本小说,都可以让AI实时帮你生成并朗读出来。他们还计划通过各种技术和公益合作,让AI音频技术能帮助到更广泛的人群,比如老人和视障人士。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他们是从一个非常精准的“创作者的AI嘴替”出发,最终要走向一个普惠大众的“每个人的音频助手”。今天聊下来,感觉ListenHub的成功,确实不是偶然。
晓曼: 是的。总结一下,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点很值得思考。首先,AI应用的核心壁垒是“认知”,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其次,产品要早发布,但核心链路必须惊艳。最后,也是最关键的,AI产品从第一天就该考虑收费,因为付费用户才是你最宝贵的资产,他们会用真金白银帮你把产品打磨到最好。ListenHub的愿景,从服务创作者到普惠大众,也展示了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这可能才是AI时代最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