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合力生物获近3亿融资:独门技术让恶性肿瘤有望变“慢性病”
Mars_explorer_8hxodnknc2w
8
9-23原野: 最近创投圈有个大新闻,一家叫“亲合力生物”的公司,拿了将近3个亿的融资,而且还是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能让这么多顶级资本都看好?
晓曼: 嗯,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信号。亲合力生物,它背后是母公司亚飞生物,是一家专门做抗癌创新药的公司。这笔钱进来,可以说是给他们的全球药物临床研究按下了加速键,尤其是在肿瘤治疗这个刻不容缓的领域。
原野: 听起来很厉害。那他们肯定是有什么独门绝技吧?不然资本也不会这么慷慨。
晓曼: 没错。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全球首创而且独有的技术平台,叫“肿瘤微环境激活多特异性智能偶联药物技术平台”,简称TMEA-XDC。
原野: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特别复杂。
晓曼: 哈哈,名字是复杂,但原理其实很巧妙。这个平台最大的亮点,就是它能让药物只在肿瘤的那个“小环境”里才被激活。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很多抗癌药的一个核心矛盾,就是效果和毒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原野: 哦,只在肿瘤微环境里激活……这个具体能带来什么革命性的改变呢?
晓曼: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增效降毒。你想,有很多药物分子,其实抗癌效果特别好,但就是毒性太大,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临床上用不了或者用得非常受限制。亲合力这个技术,就能给这些老药或者新药装上一个“智能导航”,让它们精准地在肿瘤那里“引爆”,大大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原野: 我明白了。
晓曼: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蒽环类药物,这是一类经典的化疗药,效果很好,但它有个致命缺陷,就是心脏毒性。很多患者不是因为癌症,而是因为心脏受不了而停止治疗。亲合力生物的技术,基本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意味着患者能用更安全的方式获得更好的治疗,而且临床数据也显示,无进展生存期也显著延长了。
原野: 也就是说,他们的技术不仅在理论上很新,在实际临床试验里也证明了安全性,甚至解决了像蒽环类药物这种老大难的心脏毒性问题。那除了已经有积极数据的这个药,他们还有别的进展吗?比如对外合作什么的。
晓曼: 有的。他们自主研发的一款叫“莱古比星”的药,在一线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试验里,最近揭盲结果就非常好。除了刚才说的解决了心脏毒性,治疗窗口期也大大提高了。
原野: 这对软组织肉瘤的患者来说,绝对是个重大利好消息。
晓曼: 的确如此。更安全,还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所以除了自己埋头研发,他们也在积极地通过技术授权进行对外合作,这样能更快地把这个平台技术推广出去,也能带来不错的收益。
原野: 确实非常振奋人心。所以,除了内部的研发推进,亲合力生物在对外合作方面有什么样的布局,以进一步扩大其技术平台的影响力呢?
晓曼: 他们的创始人刘辰博士对此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愿景。他认为这次融资,就是市场对他们这个智能化药物平台和产品管线的高度认可。
原野: 我记得刘博士好像提到了一个愿景,说要把癌症变成一种慢性病?
晓曼: 对,他的愿景非常宏大,就是希望在未来5到10年内,通过这个平台彻底改变肿瘤治疗的格局,让癌症变成一种可以长期控制的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
原野: 这个目标听起来有点……科幻。要把恶性肿瘤变成慢性可控疾病,这背后最关键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晓曼: 秘密武器就是刘博士提到的“泛癌种特异性蛋白酶靶点”。这个靶点在很多种肿瘤组织里都大量存在,而且具有极强的广谱性。这就厉害了,这意味着他们的技术不仅仅是改造某一个药,而是有可能“一站式”地解决多种实体瘤的药物开发问题。这一下就把这个技术平台的商业潜力和市场天花板都拉得非常高。
原野: 听起来非常有潜力,也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晓曼: 是的。所以总结一下,亲合力生物这次融资近3亿,会大大加速他们的创新药研发。他们的核心是一个独有的“肿瘤微环境激活”技术平台,能有效解决药物毒性问题。目前,像莱古比星这款药已经在临床上证明了优异的安全性和效果。而最终极的目标,就是利用这个平台,在未来5到10年内,把癌症真正变成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