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楼市Q4承压,政策“数据依赖”下,何处寻战术性机会?
Aha
11
9-23暮歌: 最近大家可能都在关注房地产市场,感觉好像每天都有新消息,但整体看下来,好像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我看到一份摩根大通的报告,里面的数据看得我有点心惊。报告说,去年九月那一轮政策刺激,市场就稳定了不到半年,今年四月开始,所有关键指标又掉头向下了。
子墨: 没错,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度调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寒冬”。销售额跟最高点比,有的数据说下降了52%,有的第三方数据,比如克而瑞,说下降了73%。不管哪个数字,都是腰斩起步。
暮歌: 等等,下降73%?这个数字太夸张了。这简直就是市场活动直接停滞了的感觉啊。
子墨: 是的,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里提到了一个反常现象。通常我们觉得一线城市最保值,是市场的“避风港”,但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二手房的价格跌幅,居然超过了二线和三线城市。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市场信心崩塌的一个重要信号。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经济支柱如此脆弱?
暮歌: 哦?这个点很有意思。一线城市跌得更狠。你刚才提到市场信心崩塌,我们看到报告里说,销售额的跌幅这么惊人,而且官方数据和第三方数据还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巨大的跌幅和数据差异,对我们理解当前市场的真实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政策预期,意味着什么?
子墨: 这个嘛,首先,巨大的跌幅说明市场的需求端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观望了,而是很多人彻底放弃了近期的购房计划。至于数据差异,这其实暴露了一个潜在的风险。如果政策制定者主要参考相对“温和”的官方数据,而市场的真实情况,像克而瑞数据显示的那么糟糕,那么政策的反应可能就会滞后,或者力度不够。
暮歌: 我明白了,就是决策层看到的数据,可能和市场里的人的真实体感有温差。
子墨: 对,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引出了你刚才说的那个反常现象。报告里提到,即便是一线城市,在近期放松了一些政策之后,比如广州都全面取消限购了,二手房价格的环比跌幅反而加剧了。
暮歌: 这就更奇怪了,按理说政策放松是利好,怎么市场反应反而是加速下跌呢?从普通购房者的角度看,他们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子墨: 这恰恰说明,市场对零敲碎打的政策“免疫力”正在增强。过去,大家的心态是怕踏空,政策一出就赶紧上车。现在,心态完全反过来了,是怕接盘,怕买在半山腰。普通购房者最担心的,已经不是房价涨不涨的问题,而是“我的房子明天会不会更便宜”这个“负财富效应”。这种担忧一旦蔓延,就会导致更多人选择持币观望,反过来又加剧了市场的下跌。
暮歌: 看来,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第三方数据,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的政策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那么,政府是否已经触及了你所说的“痛点阈值”,会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吗?
子墨: 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政府在干预时的“两难”心态。
暮歌: 在市场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政府何时以及如何出手,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报告指出,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是“数据依赖型”,只有数据恶化到一定程度,才会考虑更强有力的政策。而且,政府内部对于是否大力刺激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两难”心态。
子墨: 是的,这种“两难”非常关键。一方面,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银行体系的稳定、家庭财富甚至消费信心。报告提到,房地产投资对GDP的拖累预计高达1.3个百分点,更惊人的是,中国家庭财富的52%都和房产绑定。所以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
暮歌: 百分之五十二……这个比例太高了。房价一跌,等于一半的家当都在缩水。
子墨: 对。但另一方面,政府又担心重蹈覆辙,再次催生出2021年之前那样的房地产泡沫,也希望借此机会推动经济转型,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这种内在的矛盾,就决定了未来的政策基调将是“防范下行风险”,而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
暮歌: 嗯,你是说,政策的目标可能只是托底,不让它硬着陆,而不是要让它重新一飞冲天。但报告里也提到,当前一线城市房价和房地产投资的数据已经“足够糟糕”,甚至比此前政策刺激前还要差。这种“足够糟糕”的现实和“不大幅刺激”的政策倾向,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会不会让市场陷入一种长期疲软的僵局?
子墨: 这就是目前市场最担心的情况。这种僵局,报告里称之为“缓慢且边际的走软”。就是市场数据只是慢慢地、一点点地变差,差到让投资者难受,但又没差到足以让政府下定决心出“王炸”政策。结果就是,市场在底部徘徊,买家没信心,卖家在割肉,整个行业的链条都转不起来。
暮歌: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房价下跌对家庭财富和消费的“负财富效应”,估计房价下降10%会导致家庭消费增长下降约1.5%。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专业,你能不能用一个更形象的类比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房价下跌会如此直接地影响普通老百姓的消费意愿?
子墨: 当然。你就把它想象成你股票账户里的数字。假设你最大的一笔资产就是房子,价值五百万。虽然你没打算卖,但当你知道邻居的同户型房子只卖了四百万时,你账面上的财富就瞬间蒸发了一百万。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自己“变穷了”。虽然你手里的现金没少,但你花钱的底气就没那么足了。可能本来计划换辆新车,现在就觉得再开两年吧;本来想全家出国旅游,现在可能就改成周边游了。这就是“负财富效应”,它是一种心理上的紧缩,会直接抑制消费。
暮歌: 这么一说我就懂了,是资产缩水带来的不安全感。看来,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既要面对短期的数据恶化压力,又要兼顾长期的经济转型目标,这种平衡术确实非常考验智慧。那么,在这种复杂的考量下,未来可能出台哪些具体的政策?又会在何时落地呢?
子墨: 摩根大通的报告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晰的政策“工具箱”图景,将可能的政策支持分成了四个级别。
暮歌: 哦?一个政策工具箱。听起来很有意思,具体是怎么分的?
子墨: 没错,这个政策“工具箱”的设计非常精妙,它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在不同市场恶化程度下的应对策略。但关键在于,越是容易实施的政策,其效果往往越弱。比如已经在一线城市开始实施的一级措施,就是放松购房限制、降低首付和利率。但这就像给一个重病患者吃止痛药,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暮歌: 我明白了,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报告里也提到,即便广州这种一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效果也并不显著。那么,如果一级和二级政策,比如扩大城中村改造规模这些,都无法有效扭转市场颓势,政府在考虑升级到三级——也就是呼吁“房价反弹”时,会面临哪些更深层次的考量和阻力?这是否会与我们常说的“房住不炒”原则产生冲突?
子墨: 问到点子上了。三级政策的核心,是把“房价止跌回暖”作为地方政府的KPI,同时大幅减少土地供应。这本质上是在向市场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不希望房价再跌了。这当然会和“房住不炒”的长期原则形成一种张力。但你可以这么理解,当市场陷入信心崩溃的恶性循环时,首要任务是打破这个循环。所以,这里的“呼吁反弹”,可能更多是为了稳住预期,而不是鼓励新一轮的投机炒作。
暮歌: 嗯,是一种为了救市的权宜之计。那报告里提到的四级政策呢?那个所谓的“最后手段”——国家刺激计划,听起来就非常重磅了。说中央政府可能通过政策性银行直接下场买房,需要数万亿的资金。这种大规模干预,政府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真的动用?
子墨: 这绝对是“break glass in case of emergency”的选项,也就是“紧急情况,打碎玻璃”的最后手段。动用数万亿资金直接入市,相当于国家队亲自下场当买家。这种情况,只有在房地产市场下跌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比如银行大规模坏账、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爆发时,才会被考虑。它一旦实施,虽然可以迅速给市场注入信心,但也可能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于用全民的钱去为高杠杆的开发商买单。所以,启动条件会非常苛刻。
暮歌: 从微调到大规模干预,政策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但无论政策如何出台,最终都会反映在资本市场上。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又该如何识别投资机会,同时规避风险呢?
子墨: 这份报告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即使在“寒冬”中,市场也并非没有机会,但这些机会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并且对投资者的判断力要求极高。比如报告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政策驱动的反弹,平均能带来48%的绝对回报。这听起来很诱人,但往往是“刀尖舔血”的游戏。
暮歌: “刀尖舔血”,这个形容很到位。报告里好像特别提到了那些陷入困境的开发商,在政策反弹中股价表现最强劲,但反弹时间很短。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种战术性机会是不是风险太大了?
子墨: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风险极大,非常不推荐。因为你很难精准把握买卖时机。相比之下,报告推荐的那些非困境的民营企业,比如龙湖,或者一些中小市值的国企,它们的“风险回报比”更佳。因为这些公司本身基本面相对健康,有能力熬过冬天,一旦市场回暖,它们能更快地恢复元气。这就不再是纯粹的赌政策,而是投资于公司的生存能力和长期价值。
暮歌: 明白了,与其去赌一个快要破产的公司能起死回生,不如去选那些本身就很强壮、只是被行业寒冬暂时拖累的公司。那报告提到的下行风险呢?其中有一条我印象很深,就是“官方数据不如第三方数据糟糕”,导致政策响应滞后。这不就是我们最开始聊到的那个问题吗?
子墨: 完全正确。这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如果政策制定者依据的是经过“美化”或相对缓和的官方数据来做决策,那么他们的政策响应很可能就会慢半拍,或者力度不够。市场等了半天,等来一个不痛不痒的政策,信心只会进一步受挫。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不能只看官方发布的数据,必须结合更多高频的、第三方的,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体感数据”来综合判断市场的真实温度,否则就可能对政策的有效性产生误判。
暮歌: 看来,无论是追逐政策红利还是寻找基本面转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好了,子墨,今天我们聊了很多,信息量非常大。在节目最后,我们来试着总结一下今天讨论的核心观点吧。
子墨: 好的。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在一个非常严峻的深度调整期,销售、价格、投资等各项数据都在恶化,连一线城市都未能幸免,市场的信心亟待修复。其次,政府在出手干预时,其实面临着“稳增长”和“防风险”的两难,既要托底经济,又怕重燃泡沫,所以政策更倾向于“防范下行风险”,而不是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
暮歌: 嗯,我来补充两点。在这种两难心态下,政府的政策工具箱是分层次的,但越容易出的牌,效果可能越有限,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而对于身处其中的投资者来说,市场呈现出一种“越坏越好”的投机逻辑,政策预期驱动着短期反弹,但同时也必须警惕政策滞后、数据失真这些深层次的风险。
子墨: 总结得非常到位。
暮歌: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不仅仅是经济周期波动,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一场深刻阵痛。它迫使我们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在短期刺激与长期健康发展之间做出艰难抉择。这场“寒冬”的长度和深度,将不仅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决心,更将重塑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以及每个普通家庭的财富观念和生活模式。我们所见的,可能不只是一个行业的兴衰,而是一个时代命题的艰难求解,其答案将决定中国经济未来数十年的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