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失落三十年”:普通人的职业“错题本”,出海寻生机
Librae L
3
9-26晓曼: 你可能听说过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这个词听起来就像一个宏大的、冷冰冰的经济学概念。但你有没有想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当经济的列车突然失速,它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保住眼前成千上万人的饭碗,还是忍痛割肉,为更长远的未来铺路?今天,我们就来翻开日本这本厚重的“人生参考书”,或者说,“职业错题本”,看看它在泡沫破裂后走过的路,那些痛苦的抉择,以及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被改写的。这不仅仅是日本的故事,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可能也需要思考的未来。
晓曼: 1989年,当日本的经济景气指数冲到历史最高点时,几乎没人预料到一场史无前例的衰退即将来临。当时,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普遍都觉得这不过是市场的小幅调整,损失的只是还没到手的“纸面富贵”。企业还在疯狂投资,员工的工资还在大幅上涨,所有人都沉浸在经济很快就会复苏的乐观情绪里。但现实的耳光很快就扇了过来。到了1993年,日本的GDP出现了近二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失业率也从过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2%以下,迅速跳升到了3%。对很多日本人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失业的恐惧。
晓曼: 面对这种恐慌,日本政府做出了一个关键的抉择:不惜一切代价,保就业。一场长达十多年的“就业率保卫战”就此打响。政府通过推动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甚至亲自下场牵线搭桥,让那些快要倒闭的小企业抱团取暖。同时,他们还修改劳动法,鼓励企业更多地雇佣合同工,而不是成本高昂的终身制正式员工。可以说,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日本硬是把失业率压在了5%这条红线以下。
晓曼: 从表面上看,这个策略是成功的,它避免了社会性的大动荡。但实际上,日本在一开始就犯下了一个严重的战略性失误:他们把一场结构性的深度危机,当成了一次短暂的感冒来治。这种“保就业”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行政干预,强行延缓了本应被市场淘汰的企业破产和产能出清。
晓曼: 这种做法,在深层次上固化了旧的经济结构,并且向整个市场传递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别怕,就算你经营不善,最后也会有政府来兜底。这种预期一旦形成,企业哪里还有动力去搞什么痛苦的转型和创新呢?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也失灵了。这就为后来日本经济中大量“僵尸企业”的出现,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埋下了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但这种看似成功的维稳,代价是什么呢?这些代价就像慢性病,开始慢慢侵蚀日本经济的肌体。
晓曼: 为了保住就业,避免企业大规模破产,日本经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留下了很多难以愈合的伤口。最典型的就是“僵尸企业”的泛滥。大量本该倒闭的亏损企业,在政府主导的“大吃小”合并或者“抱团取暖”中存活了下来。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连银行贷款的利息都付不起,只能靠着一轮又一轮的银行贷款续命。在最高峰的时候,这类僵尸企业竟然占到了日本企业总数的20%。
晓曼: 海量的资金,没有被投向代表未来的高科技研发,而是源源不断地输血给这些僵尸企业。这直接导致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日本完美错过了90年代那场由互联网、个人电脑和移动通信引领的全球科技革命。当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一骑绝尘的时候,日本的科技产业投资却在锐减,企业的研发意愿也大幅降低。最终,它在曾经引以为傲的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被韩国等国家超越。甚至,连曾经被誉为“日本之光”的东芝,最后也沦为了日本最大的僵尸企业之一。
晓曼: 所以你看,表面上成功的“保就业”政策,实际上是以牺牲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为代价的。这个策略像一个巨大的泥潭,不仅把无数僵尸企业陷在里面,还把整个日本的金融体系也拖了进去。银行因为无法处理堆积如山的不良贷款,最终在1998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破产潮。
晓曼: 那为什么日本会做出这种选择呢?这和它独特的企业文化有很大关系。所谓的“终身雇佣制”和企业之间盘根错节的“共生关系”,让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强烈的执念,那就是不能轻易裁员,不能让企业倒闭。这就好比一支护航船队,为了不让任何一艘船掉队,整个船队的速度都由最慢的那艘船决定。这种宁可牺牲效率也要保全整体的思路,导致日本没能像美国那样,在同期通过残酷但高效的市场机制,完成产业的更新换代。
晓曼: 这种宏观层面的政策失误和产业转型困境,最终以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落在了日本社会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一代人身上。
晓曼: 泡沫破裂之后,日本企业为了自保,几乎集体放弃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转而优先保障那些已经有工作经验的群体。这直接催生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就业冰河期”。从1993年到2003年这十年间,大学生的就业率从泡沫时期的85%一路暴跌到55%。这一代在90年代毕业的年轻人,后来被称为“就业冰河世代”或者“寒冬一代”。他们不仅找不到好工作,还要背负着社会上“不努力的70后”这种误解和指责,很多年轻人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导致那个时期的青年自杀率都开始飙升。
晓曼: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扭曲。曾经在泡沫时代被认为是“人生失败组”才会选择的公务员,突然之间因为稳定、不会失业,成了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引发了全民考公热。但好景不长,随着政府财政的恶化,公务员的好日子也很快到头了,降薪、缩编接踵而至。不止公务员,就连教师、医生、工程师这些曾经备受尊敬的职业,也因为少子化、医保控费改革和制造业的衰退,集体陷入了高强度加班、低薪和巨大压力的困境。教师甚至被称为“黑色职业”,而工程师则面临着“理工科劝退潮”。
晓曼: “就业冰河期”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不仅让整整一代年轻人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步履维艰,长期只能做低薪的临时工,更是在心理层面撕裂了社会。代际之间的矛盾、年轻人对社会的不信任感都空前加剧。那些曾经被视为“铁饭碗”的职业一个个失色,甚至走向“崩坏”,这背后反映的是经济下行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全面颠覆。
晓曼: 在经历了如此漫长而痛苦的经济停滞和社会阵痛之后,日本最终在海外市场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开启了一场“全民出海潮”。
晓曼: 面对国内市场严重的内卷和消费停滞,日本企业从90年代开始,开启了一场持续二十多年的“全民出海潮”。这几乎成了当时日本经济唯一的黄金赛道。可以说,日本通过一套清晰的“三步走”战略,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日本。
晓曼: 第一步,是优势产业抱团出海。像汽车、电子产品这些日本的拳头产业,它们组成产业联盟,集体把产能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市场更广阔的中国和东南亚。用海外赚到的利润,再反过来哺育国内的研发。
晓曼: 第二步,是全产业链出海。当生产基地在海外站稳脚跟后,日本企业开始加大在海外的研发和营销投入,把整个产业链都搬了出去,从单纯的制造业扩散到服务业。
晓曼: 最后一步,是文化出海。以动漫、游戏这些强大的文化产品为载体,提升日本的国家品牌形象和产品溢价。后来我们熟知的“酷日本”(Cool-Japan)战略,就是这个思路的延续。这场出海潮不仅带动了日本旅游业和服务业的爆发式增长,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晓曼: 所以,“全民出海潮”可以看作是日本在经济停滞期的一次非常成功的战略转型。它不仅帮助企业走出了困境,更重要的是,通过把中低端产能转移出去,保留并发展国内的高端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再平衡和产业升级。这扇窗户,也为当时深陷泥潭的普通日本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职业赛道和财富增长的机会。
晓曼: 日本的这段历史,特别是其“出海”的经验,为当下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镜鉴和启示。
晓曼: 从2023年开始,“出海”这个词又一次在中国变得火热起来。无论是企业的海外并购,还是海外招聘岗位的爆发式增长,似乎都在预示着,中国可能也正在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民出海”时代。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消费电子这些行业,成了出海大军的先锋,市场对于那种既懂技术又懂海外市场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而95后这代更具全球化视野的年轻人,正成为这波浪潮的主力军。
晓曼: 借鉴日本的经验,越早投身海外市场的企业和个人,往往能获得越大的增量收益。很多人甚至认为,2024年就是中国的“全民出海元年”,高端制造业和品牌出海,将成为最大的增长点。而随着企业在海外的本土化改造,对技术类工程师和本土化运营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晓曼: 那么,在历史周期的回响中,我们究竟能从日本的经验中汲取怎样的智慧,又该如何把握住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机遇呢?
晓曼: 好了,聊了这么多,如果我们把日本这三十年的经验浓缩一下,会得到哪几条核心的启示呢?
晓曼: 首先,一个国家在经济下行初期,对形势的判断至关重要。如果把结构性危机当成短期问题来处理,用“保就业”这样的短期策略去拖延,很可能会牺牲掉长期的发展潜力,还会给金融体系埋下巨大的风险。
晓曼: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最终会以最直接的方式,报应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它可能导致整整一代人被牺牲,也可能让那些曾经稳如泰山的“铁饭碗”职业,一夜之间变得岌岌可危。
晓曼: 再者,当国内市场面临增长瓶颈时,“全民出海”确实是企业和个人寻求新增长的一条有效路径。它不仅能促进产业升级,也能为普通人创造改变命运的新机会。
晓曼: 最后一点,成功的出海战略,绝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它需要多元化的布局,从产业出海到全产业链出海,再到文化出海,并且要进行深度的本土化改造,才能在全球市场的复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晓曼: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并非一个简单的经济衰退故事,它更像是一部社会演变的沉重史诗,其中交织着宏观决策的失误、金融体系的脆弱、代际群体的挣扎,以及最终在绝境中寻找出路的勇气。当我们凝视日本过去的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训,更是一种深刻的提醒:时代洪流之下,没有一劳永逸的“铁饭碗”,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成功路径”。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我们能否在历史的镜鉴中,洞察周期、预判风险,并以更敏锐的嗅觉和更果敢的行动,去拥抱那些看似遥远,实则近在咫尺的时代机遇。毕竟,历史从不简单重复,但其内在的规律,总在无声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