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胜荒野:越野跑补给的科学系统与个性化攻略
Listener_205164
2
9-27原野: 我身边不少玩越野的朋友,平时训练特别狠,结果一到百公里比赛,跑到一半就退赛了。一问原因,都说不是体力不行,是后面吃不进东西,或者肠胃直接罢工。这越野跑的补给,跟咱们平时跑个城市马拉松,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感觉水很深啊。
晓曼: 区别非常大。路跑的赛道相对平坦,你的身体就像在做匀速运动,能量消耗模式很单一。但越野跑完全是另一回事,你得不停地上下坡,在复杂地形里调整节奏。这不光是能量消耗总量更高,消耗的峰值波动也大得多,身体承受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都远超路跑。所以,越野跑的补给绝对不是“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这么简单。
原野: 这么说来,越野跑补给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从一个单纯往身体里“加油”的加油工,升级成一个管理自己身体的“系统工程师”,对吧?
晓曼: 完全正确。它的目标是全方位对抗身体系统的逐渐衰竭。一个成功的策略,必须围绕“补给金三角”来构建:第一,保持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第二,持续高效地补充能量;最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考虑用些增补剂来提升表现。
原野: 明白了,所以补给的科学原理是关键。那么,在我们身体这个“引擎”里,能量到底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会消耗殆尽呢?
晓曼: 身体在长时间运动时,就像一个混合动力的引擎,主要用两种燃料:糖原和脂肪。
原野: 这两种燃料有什么不一样吗?
晓曼: 嗯,糖原就像是赛车用的高标号汽油,供能效率特别高,在你爬大坡或者冲刺的时候身体会优先用它。但它的问题是,咱们身体里的存货非常少,练得再好的人,也就够高强度运动个90分钟。一旦耗尽,人就会感觉瞬间没电了,也就是俗称的“撞墙”。
原野: 我明白了。那脂肪呢?
晓曼: 脂肪就像是备用的大油箱,储量巨大,但它的问题是供能速度慢,像柴油一样,没法满足高强度运动时的瞬间能量需求。所以,长距离越野跑的能量策略核心,不是想着怎么去燃烧脂肪,而是怎么通过科学补给,来省着点用我们身体里那点宝贵的“高标号汽油”,也就是糖原。
原野: 听起来,糖原就像是越野跑的“高标号汽油”,而脂肪是“柴油”。那为了不让“高标号汽油”过早耗尽,我们该怎么在比赛中持续地给自己“加油”呢?
晓曼: 这就要说到途中补给的“三巨头”了:碳水化合物、水分和电解质。
原野: 这三样听起来都挺重要的,具体有什么讲究吗?
晓曼: 讲究很多。先说碳水,有个简单的“30-60-90法则”。跑1到2.5小时,每小时吃30到60克碳水;超过2.5小时,就要奔着60到90克去了。但要注意,一旦每小时摄入量超过60克,就必须用葡萄糖和果糖的复合配方,因为只吃一种糖,你的肠道吸收不过来,容易出问题。
原野: 哦,原来是这样。那水和电解质呢?
晓曼: 水分更不用说,当身体脱水导致体重下降超过2%时,运动表现就会明显下降。而电解质,尤其是钠,是防止抽筋的关键。如果只喝白水不补盐,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低钠血症,那是非常危险的。一般建议每小时补充300到600毫克的钠。
原野: 听起来,这三者就像是身体运行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但我经常听说,吃能量胶的时候一定要配水,不然容易闹肚子,这是为什么?
晓曼: 这就涉及到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了。能量胶的糖分浓度很高,如果不配足够的水去稀释它,就会给肠胃带来很大刺激和负担。反过来,如果你光喝水不补电解质,水分也留不住,很快就排出去了,等于白喝。所以最灵活的策略,就是把这三者分开但又协同执行。比如,用能量胶精确控制碳水摄入,用盐丸控制钠,再通过喝白水来调节整体的水量和补给品的浓度。
原野: 明白了,这三者的协同作用非常关键。那么,掌握了这些科学原理,我们该怎么把它们变成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在赛场上能落地的补给方案呢?
晓曼: 关键在于一个原则:“N=1”,意思就是,你就是那个唯一的实验对象。
原野: “N=1”?听起来有点玄乎。
晓曼: 其实很简单,就是说补给这事儿,个体化差异极大。别人的方案抄过来,很可能就是导致你退赛的元凶。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平时的长距离训练中,反复去测试各种补给品,找到最适合你口味和肠胃的东西。记住一条金科玉律:比赛日,绝不尝试任何新东西。
原野: 我明白了,就是要把训练场当成实验室。那除了能量胶这些专业补给品,我看很多越野跑的大神,还喜欢在补给站吃点热乎乎的饭团、土豆或者喝碗汤,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晓曼: 这就是从业余爱好者到资深玩家的进阶了。当比赛距离拉长到100公里这种级别,补给就不再是单纯的“能量管理”,而是“身心综合管理”。你想想,连着吃十几个小时甜腻的能量胶,谁都受不了。这时候,一份咸味、热乎乎的真实食物,比如一碗热汤,它带来的心理慰藉和对食欲的重新唤醒,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一支能量胶。
原野: 确实,身心都要兼顾。那最后,我们来聊聊比赛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如果在比赛途中,肠胃突然“罢工”,出现恶心、腹泻怎么办?有没有什么预防和处理的妙招?
晓曼: 肠胃“罢工”是越野跑退赛最常见的原因。这背后有几个因素,一是剧烈运动时,身体为了保肌肉,会减少给消化系统的供血;二是越野跑持续的颠簸对内脏也是一种冲击;但最可控的,还是营养性原因,简单说就是吃错了东西。
原野: 那要怎么预防呢?
晓曼: 预防是个系统工程。赛前几天就要开始注意,避免吃高脂肪、高纤维这些难消化的东西。比赛中,严格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别一次给肠胃太大压力。还有个小技巧,尽量在路况平缓的上坡或者平路进食,避免在剧烈颠簸的下坡路段吃东西。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前面说的,通过系统性的“肠胃训练”,让你的肠胃也像肌肉一样强壮起来。
原野: 听起来,预防肠胃问题确实是个系统工程。那么,对于不同距离的越野赛,比如50公里和100公里,具体的补给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和调整呢?
晓曼: 50公里的比赛,强度相对高,耗时短,所以补给策略的核心是“效率”和“便捷”。基本就是以能量胶、能量软糖这些专业补给品为主力,严格按照时间节奏来补充碳水、水分和电解质。
原野: 那到了100公里,比赛时间大大延长,还要跨越昼夜,补给策略上会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吗?
晓曼: 变化非常大。100公里需要“效率”和“可持续性”并重。除了专业补给品,天然食物,尤其是热汤、粥、饭团这些热食和咸味食物,重要性会急剧提升。它们不仅是为了换口味,更是为了安抚肠胃,提供巨大的心理慰藉。另外,你还得考虑在后半夜用含咖啡因的补给来提神。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能量管理,而是对身心的综合管理了。
原野: 听起来,一份好的补给计划,就像是越野跑的“路书”,能指引我们安全顺利地完成比赛。那么,在最后,有没有什么核心的原则,可以概括我们今天讨论的所有内容呢?
晓曼: 当然。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关键词:计划、练习和个性化。首先,基于科学原理,为自己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其次,把训练场当成实验室,不厌其烦地去练习和测试你的计划,训练你的肠胃。最后,通过不断的实践,把通用的指南,变成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终极方案。记住,最适合你的计划,才是最好的计划。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充足的训练。任何补给策略,都无法弥补训练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