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微信公众号编辑器,效率与包容如何平衡?
Leo Feng
6
9-28直播雪姐: 最近科技圈有一场讨论热度非常高,核心就是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编辑器。这个平台连接着超过10亿的用户和2500万个公众号,但它的核心工具——这个编辑器,却让很多创作者感到痛苦。知名开发者宝玉就直接说,这个后台像是停留在20年前,难用到了极点,甚至发出了灵魂拷问:“浪费创作者的时间不是犯罪吗?”
直播浩哥: 等等,雪姐,这个“难用”的帽子扣得有点太快了。宝玉他确实列举了十个痛点,比如不支持Markdown、图片上传低效、逻辑奇怪等等。但我们得先看看,他代表的是谁?他是一个专业的开发者,一个对效率有极致要求的科技圈内容创作者。他的感受,能代表那2500万个公众号背后的所有人吗?
直播雪姐: 我觉得能。这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抱怨。你看,像HI-COM这些数字营销机构的观察报告都指出,因为原生编辑器的功能“相当基础”和“有限”,第三方编辑器才会那么流行。这不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吗?如果原生工具足够好用,谁愿意去折腾第三方平台,还要忍受同步失败、上传失败的风险?宝玉说他自己都“能写一坨问题,但不想浪费时间”去反馈,这种无奈,恰恰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它已经是一个系统性的效率障碍了。
直播浩哥: 你说的第三方工具繁荣,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的观点。微信的设计哲学,从来都不是为了服务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专业用户。它的根基是那超过10亿的月活用户,78%的渗透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大城市的白领到小县城的公务员,甚至很多中老年人,都在用它。前阿里技术专家冯大辉就说得很明白,产品设计必须考虑“包容性”,要兼顾“中老年人和弱视群体”。你给他们一个支持Markdown、满是快捷键的复杂工具,那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难用”。
直播雪姐: 包容性不等于功能停滞不前。兼顾普通用户和放弃专业用户是两码事。你不能因为要让一部分人能用,就让另一部分每天和这个工具打交道的核心创作者忍受低效。这是在牺牲内容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直播浩哥: 牺牲效率?我觉得这个结论下得太早了。你看另一个例子,池建强,运营公众号13年,内容营收破千万。他就觉得,用这个编辑器排版,一到五分钟就足够了。他认为,平台给了这么大的价值和商业机会,创作者不应该去“苛责平台”的工具细节。他的成功恰恰说明,就算用这个所谓的“难用”的工具,也完全可以做出顶级的商业成就。重点是内容,而不是工具的花哨程度。
直播雪姐: 不对不对,你这个逻辑有个巨大的漏洞!池建强能做到,不代表这个工具就没有问题。“五分钟难道不多吗?”这是宝玉的反问,我觉得问得非常到位。对于每天都要写作的人来说,这每一分钟的摩擦成本累加起来都是巨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拿20年前的标准来要求今天的内容创作者。你看看Substack,简洁但专注于创作和变现;再看看WordPress,强大的插件生态和灵活的块编辑器。相比之下,微信编辑器既没有Substack的专注,更没有WordPress的强大,所谓的“简洁”,其实就是功能的缺失。
直播浩哥: 你说的Substack和WordPress,它们的用户体量和微信是一个量级吗?它们的生态复杂性和社会责任和微信一样吗?这根本没有可比性。微信要考虑的远不止是排版效率。冯大辉回忆当年支付宝的体验危机,强调的就是“用户覆盖广度”的重要性。微信如果为了满足你说的“现代化”,引入那些所谓的高级功能,很可能会破坏它对最广大普通用户的易用性。这就像给一辆全民都在开的自行车,强行加上F1赛车的复杂仪表盘,结果就是大部分人都不会骑了。这是在动摇平台的根基。
直播雪姐: 这不是动摇根基,这是拒绝进化!你说的普通用户,难道就不需要复制粘贴图片吗?难道就喜欢频繁的上传失败吗?宝玉列出的那十大痛点里,很多都是基础体验的缺失,而不是什么高深的功能。而且,平台对这些反馈的态度才更让人失望。冯大辉直接说宝玉“产品理解为零”,建议他去用Medium。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这是在消灭提出问题的人。这种对核心创作者反馈的长期忽视,才会真正损害整个内容生态的活力。
直播浩哥: 我不认为那是忽视,而是一种产品策略上的坚持和取舍。你把焦点全放在了工具的“小瑕疵”上,却忽略了平台提供的巨大价值。池建强为什么说不该苛责?因为他通过这个平台赚到了千万级别的收入。这个生态给了创作者流量、用户连接、商业变现的能力,这才是它的核心价值。如果为了编辑器里那几个快捷键,去冒着破坏亿级用户稳定体验的风险,那才是真正的短视。评估一个产品,不能只看它的某个零件好不好用,而是要看整个系统运转得怎么样。从这个角度看,微信公众号无疑是极其成功的。
直播雪姐: 好吧,我承认,你说的平台的整体价值和对海量用户的包容性,确实是微信成功的基石,这一点我无法否认。为了照顾最广大的用户群体,设计必须求稳,求简单,这个逻辑我接受。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忍受低效和糟糕体验的理由。
直播浩哥: 我也承认,像宝玉提到的图片不能复制粘贴、上传失败这些问题,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痛点。当一个运营了13年的成功者说排版只需要5分钟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声音在质问“5分钟难道不多吗?”。这说明,不同群体之间的需求差异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有没有可能同时满足他们。
直播雪姐: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这根本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为什么不能做到“核心稳定,外围灵活”呢?完全可以在保持现有简洁界面的基础上,给需要的人提供一个“专业模式”或者“高级设置”。想用Markdown的就切换过去,习惯所见即所得的就留在原地,互不干扰。
直播浩哥: 这个思路有意思。或者更进一步,与其自己什么都做,不如拥抱那个已经存在的第三方生态。你看,大家都说公众号难用,反而养活了一堆插件。微信为什么不主动去优化API和插件支持呢?官方出面,提供认证的接口,让这些第三方工具能更好地和原生编辑器集成,解决那些同步失败、上传崩溃的问题。这样一来,既保持了核心的简洁,又通过生态的力量满足了专业用户对效率的追求。
直播雪姐: 完全同意。这才是双赢的解决方案。既尊重了你强调的平台的普适性,也回应了我所关心的专业创作者的效率需求。其实你看,聊到最后,我们都承认微信生态的巨大价值,也都看到了原生编辑器的局限性。分歧只是在于,应该如何解决它。是固守现状,还是向前一步。
直播浩哥: 是的,最终的落点应该是,在保障亿级用户普适性的这个核心产品哲学下,正视并积极回应专业创作者对效率的迫切需求。这或许才是这场激烈辩论背后,最应该被听到的声音。当然,真正的问题是,微信官方会采纳这些建议吗?又会在什么时候推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