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8日华为《智能世界2035》:AI竞争十年,能源是物理世界终极王牌
Listener_950494
3
9-28晓曼: 你最近可能也关注到了华为那份几十万字的重磅报告,智能世界2035。很多人第一眼看过去,全是AGI、智能体、算力跃迁这些听着很厉害但又摸不着的大词儿,感觉有点虚,对吧?其实,这可能是因为没看明白。这份报告背后,藏着的是全球AI竞争的科技战迷雾。
晓曼: 它根本不是在预测技术,而是在告诉我们,下一个时代的决定性规则到底是什么。今天,我就给你拆解一下这份报告里亮出的,决定未来的三张王牌。
晓曼: 第一张王牌,叫“走出屏幕”。你以为AI的终点,就是现在这样,在手机里给你写写文案、画张图?根本不是。报告里反复强调一句话,叫做“走向物理世界是AGI形成的必由之路”。什么意思?就是说AI必须长出腿和手,走到现实世界里来。你工厂里的机器人、马路上的自动驾驶汽车,甚至未来给你端茶倒水的家庭服务机器人,这些能够和物理世界直接交互的AI,才是真正的战场,才是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所以说,我们现在还停留在数字世界里的所有AI应用,都只是序章而已。
晓曼: 好,那AI走进现实世界,代价是什么呢?这就引出了第二张王牌:一张惊人的账单。报告里给了一个让你头皮发麻的数字,到2035年,全社会的算力总量,跟2025年相比,将增长10万倍。十万倍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我们今天所有顶尖的芯片和数据中心,在十年后回头看,可能就像一台原始的计算器。那么,谁来为这10万倍的算力买单呢?答案是:能源。报告里最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其实是,“AI的尽头是能源”。未来的全球电力设施和能源需求,将是制约AI高速发展的核心瓶颈。你看,AI的竞争,表面上是模型、是代码,但实际上,掀开桌子底下,全是电线和发电站。谁能掌握更廉价、更庞大的能源,谁才能拿到AI争霸战的最终入场券。
晓曼: 然而,这种对物理世界的渗透和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并不是孤立的技术挑战。它和AI自身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共生关系,这就引出了报告提出的第三张,也是最核心的王牌。
晓曼: 这张底牌,叫做“乘法效应”。你可能会问,技术这么多,到底是AI算法重要,还是算力芯片重要,还是存储网络重要?华为的回答是,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因为这些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乘法关系。报告里提了个关键概念,叫“共生乘数效应”。这个词儿有点拗口,我给你翻译一下。你可以把AI技术想象成是汽车的引擎,应用场景就是油门,它决定了车能跑多快。而算力、网络、能源这些基础设施,就是底盘,决定了这辆车到底稳不稳,能跑多远。这三样东西,不是你加我、我加你,而是相互驱动、共同进化。应用场景的拓展会逼着引擎升级,而引擎的升级又会反过来强化底盘,去适应更高的速度。它们是互相踩着对方的油门往前暴冲的。
晓曼: 更有意思的是,你看,AI发展带来的能源问题,最终还要靠AI自己去解决。报告里提了一个叫“token管理能源网络”的概念,就是用AI去充当整个电网的神经系统,去高效调度每一度电的运转。它自己发现问题,再由自己来定义解决方案,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自适应的进化闭环。而这,或许就是我们面对未来最大的底气。
晓曼: 所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从华为这份报告里提炼出的关键信息。首先,AI的竞争已经从算法层面,转向了对物理世界的控制权和能源供应的战略争夺,能源将是核心瓶颈。其次,未来的智能世界,会是一个由AI、算力、网络、存储和能源等要素,通过“共生乘数效应”相互促进、共同进化的“共生智能”系统。在这个系统里,AI甚至能具备自我进化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比如用AI技术来优化能源管理,形成一个高效的闭环。
晓曼: 最后,报告预测,到2035年,我们每个人平均将拥有100个智能体。这预示着一个AI深度渗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时代即将到来。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AI智能体,你会让它帮你干什么呢?是帮你处理那些烦人的工作信息,还是帮你探索未知的游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