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捷虾仁:上海校餐桌上的“合格”与“猫腻”
Listener_665232
7
10-16原野: 咱们小时候,最怕的就是礼拜一。现在当了家长,估计最怕的也是礼拜一,因为孩子又得去学校吃那个不知道是啥玩意儿的午餐了。最近上海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一家叫“绿捷”的配餐公司,给学校送的虾仁,让家长给吃出“异味”来了。嘿,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晓曼: 可不是嘛。这事儿就跟往平静的池塘里扔了块砖头一样,水花不大,但底下的泥全给搅和起来了。给孩子吃的东西,本来就是根敏感神经,你稍微一碰,家长们立马就炸了。这已经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了,这是底线问题。
原野: 确实如此。那面对家长和公众的质疑,绿捷公司是怎么回应的?官方的调查又揭示了什么?这就有意思了,咱们接着聊。
晓曼: 嗯。
原野: 出了事儿之后啊,绿捷反应倒是快,立马把那批虾仁全召回了。然后对外发了个声明,说,哎呀,不是虾坏了,是“泥沙”漏出来了。结果呢,官方调查组一介入,发现这公司的总经理,叫张国华的,是指示手下人撒谎,还偷偷把那批虾仁全给销毁了。但最有意思的地儿来了,官方报告说,这批虾仁送去检测了,啥沙门氏菌啊乱七八糟的,全合格。
晓曼: 这操作就跟考试抄了个满分,老师还没问呢,自个儿先把卷子撕了,还说“我怕您看着费眼”。谁信啊?合格你销毁它干嘛?心里没鬼你着什么急?这里头就两种可能,要么是这检测压根儿就没查出真问题,要么就是这虾仁里有检测标准之外的“惊喜”,他自己心里清楚,赶紧毁尸灭迹,免得夜长梦多。
原野: 诶,你说到点子上了。
晓曼: 而且最逗的是,官方报告说“没看见虫”,可根据通报,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恰恰是绿捷自己派驻在学校的经理,人家白纸黑字报告说虾仁里“有虫”。这就有意思了,一边说有,一边说没,到底谁眼睛有问题?这事儿再往下挖,就更精彩了。这家绿捷公司,它自己投资了一家叫“上海品测”的检测公司。绿捷老板张国华的亲妹妹,就是品测的股东。品测不光检测食品,还负责上海好多学校的校服、饮用水检测。就连上海市市场监督局和卫健委,都用它做第三方服务商。
原野: 好家伙,我听明白了。这不就是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吗?
晓曼: 可不是嘛。这哪是检测啊,这就是开家庭会议呢。左手送菜,右手出报告,这报告能写啥,不就全凭一张嘴了嘛。你说这次的虾仁检测,是不是也是“品测”做的?这事儿人家通报里没细说,但不想才怪呢。
原野: 没错,这种“运动员兼裁判”的模式,那真是给食品安全挖了个大坑。那咱们就好奇了,这么一家公司,是怎么在生意上做得这么风生水起的?
晓曼: 嗯,这就得聊聊它怎么挣钱了。
原野: 别看出了这么档子事儿,这家绿捷在商业上可是个“成功典范”。后来被新希望集团花了12亿给收购了。在被收购之前,人家那挣钱能力,简直了。招股书上写得明明白白,2017年一年,就靠着学生们十几块钱一份的午餐,净利润高达1330万美元。
晓曼: 你算算这笔账,十几块钱的餐费,刨去成本,还能有这么吓人的利润。这都不是薄利多销了,这是把成本压到了地板底下,或者说,这利润里头,有我们看不懂的“智慧”在里头。这种“神仙企业”,它的高利润就像个漂亮的冰山,但水底下藏着什么,这次的虾仁事件,可能就是不小心露出来的一角。
原野: 确实,这么高的利润,不想歪都难。而且啊,这事儿还没完,文章里还提到了别的一些猫腻。比如跟这个绿捷老板一块儿做生意的,开了另一家公司,两家公司一起出现在学校食堂的招标名单里。
晓曼: 这就是典型的“围标”嫌疑了。哥几个一块儿上牌桌,不管谁胡了,钱都烂在一个锅里。你再看这老板张国华的背景,跟供销社有关系,还搞过房地产租赁。这些线索你单个看,好像都挨不着,但你把它们串起来,从虾仁异味,到检测猫腻,再到围标嫌疑和复杂的商业背景,这就是一张网。人家玩的根本不是一单生意,是个生态闭环。
原野: 唉,听你这么一说,感觉更复杂了。教育部也说,这校园食品安全的工作啊,“任务依旧艰巨”。事后呢,绿捷就发了个不痛不痒的道歉信,背后的大股东新希望集团,屁都没放一个。看来这事儿啊,也就是冰山一角。
晓曼: 是啊,这事儿聊到最后,其实给咱们提了好几个醒。第一,孩子吃到嘴里的东西,不能光听人家说得天花乱坠,得多留个心眼。第二,官方报告说“合格”,也别全信,得看看它背后干了什么。这个案子里,销毁证据比一纸报告更能说明问题。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当运动员和裁判员成了一家人的时候,这场比赛的结果,你就当个笑话看就行了。最后就是,别小看一份学生餐,里头的利润空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任何生意都大,也更黑。
原野: 听明白了。这水,深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