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来股价巨震:GIC起诉揭开三年前财务疑云
Listener_628453
2
10-17原野: 最近蔚来的股价可以说是坐了趟过山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是不是车又卖不动了?但这次还真不是经营上的问题,根子出在一个三年前的旧账上。新加坡的主权基金GIC,直接在美国把蔚来给告了。
晓曼: 没错,而且这指控还挺严重的,说蔚来通过一家叫“武汉蔚能”的联营公司,虚增收入和利润,涉嫌证券欺诈。这种事儿一出来,资本市场肯定会用脚投票,股价大波动也就不奇怪了。
原野: GIC的指控主要就集中在两点。第一,是收入确认的方式。他们说,蔚来把电池一次性卖给蔚能,然后就把未来七年的电池租赁收入,一下子全算作当期业绩了。这么一搞,蔚来2020年第四季度的营收直接暴涨了133%。
晓曼: 嗯,这个操作在会计上争议很大。这就好比你是个房东,把房子租出去七年,结果你在签合同的第一天,就把未来七年的房租全部当成你今年的收入。这账面数据当然好看了,但合不合规矩,就得打个问号了。
原野: 对。第二点就更有意思了,是关于控制权的。GIC说,蔚来虽然只持有蔚能不到20%的股份,但通过各种应收账款、担保和业务上的深度介入,实际上控制着蔚能大约55%的经济利益。
晓曼: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在会计准则里,20%的持股比例是一条很微妙的线。低于这个比例,通常就不用合并财务报表了。GIC的指控是,蔚来这是在玩“形式上没控制,但实质上控制了”的把戏。如果法院认定蔚来真的控制了蔚能,那两家公司就要合并报表,之前那个提前确认的巨额收入,就会在合并过程中被抵消掉,相当于左手倒右手,收入也就没了。
原野: 确实,这个操作听起来就很精妙。那蔚来自己是怎么回应这些指控的呢?
晓曼: 蔚来这边当然是坚决否认。他们强调电池的控制权已经转移了,所以一次性确认收入是合理的。而且,他们在2022年就搞过一个内部独立审查,结论是所有指控都不成立。当时像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这些大投行,也发报告支持蔚来的商业模式,觉得是做空机构没看懂。
原野: 哦,原来是旧事重提。那GIC为什么现在又要把这事翻出来?
晓曼: 嗯,有分析认为,GIC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挽回投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常规的风险管理策略。这家基金可不是第一次告上市公司了,之前连高通、英国石油这种巨头都告过。所以,这更像是一个机构投资者在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原野: 我明白了。那现在这个案子进行到哪一步了?
晓曼: 目前最新的进展是,美国法院决定先把GIC这个案子放一放,也就是暂停审理。因为在2022年,已经有另一波投资者因为同样的事情提起了集体诉讼。法院打算先等那个集体诉讼案出了结果再说,这样可以避免司法资源浪费,也能防止出现相互矛盾的判决。
原野: 了解了。所以这整件事其实还在一个法律拉锯的过程中。最后,能不能帮我们快速梳理一下这件事的几个核心要点?
晓曼: 当然。简单总结一下:第一,这是个财务争议,不是经营危机。GIC起诉蔚来,核心是说它通过联营公司“蔚能”虚增收入和利润。第二,争议点有两个,一个是把未来七年的电池收入一次性确认,另一个是涉嫌隐藏对“蔚能”的实际控制权来规避合并报表。第三,蔚来坚决否认,说自己的操作合规,并且有内部审查和投行报告作支撑。最后,目前GIC这个官司被法院按下了暂停键,要等待另一个相关的集体诉讼案先出结果。整件事的最终定论,还得看法律怎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