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家印家族信托:香港高院接管,为何还未“击穿”?
Listener_628453
3
10-17评书古先生: 最近,关于许家印的新闻又一次刷屏了,很多人看到标题说他的家族信托资产被法院接管,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个传说中的家族信托终于被“击穿”了,他藏起来的钱要被拿出来还债了。但事情的真相,真的像标题党说得那么简单吗?
评书古先生: 其实,这里面的法律门道,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香港高等法院最近确实下了一个裁定,任命了清盘人去接管许家印家族信托的资产。但你得注意这个词,“接管”。这并不等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击穿”或者“没收”。换句话说,这更像是一个程序性的资产保全措施。
评书古先生: 那么,法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直接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许家印本人没有遵守法院之前下达的资产披露令。法院觉得,你既然不主动说清楚自己有哪些家底,那我就得派人来帮你查清楚,并且先看管起来,省得这些资产被悄悄转移或者消耗掉。所以,你看,清盘人现在的权限是“识别、保全和调查”,他们可以查,可以看,但没有权力直接把信托里的资产卖掉。法院这次行动依据的是一个叫“查布拉管辖权”的法律原则,这个原则允许法院对被告实际控制的,但名义上不属于他的资产,采取临时的保全措施。
评书古先生: 所以,你看,这个裁决的核心,是把两个问题分开了:“这笔资产我能不能先管起来”和“这个信托到底应不应该被废除”。法院现在的目标,是先通过强制手段拿到信息、保全资产,而不是直接去判定这个信托到底还有没有法律效力。可以说,这是一场“穿透式调查”,而不是最终审判。
评书古先生: 尽管信托的法律地位尚未被最终判定,但它作为“防火墙”的功能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评书古先生: 为什么说它面临考验呢?因为虽然这次只是程序性的接管,但后续的法律挑战可是实打实的。这里面有两个核心原则可能会让这个信托的“防火墙”失效。第一个,叫做“实质重于形式”。法院说了,他们会去审视“控制的实质性现实”。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看许家印把资产放进信托之后,是不是真的就当甩手掌柜了。如果他名义上是委托人,但实际上还保留着投资决策、更换受益人这些关键权力,那法律上就可能会认为,这些资产其实还是他的个人财产。这就好比你把车钥匙给了朋友,但你自己还留着遥控器,随时能把车开走。那这车到底算谁的呢?法院就会看这个“遥控器”到底在谁手上。
评书古先生: 第二个更厉害的挑战,是“涉嫌欺诈性转移”。目前,清盘人已经在美国法院申请,要以这个理由来撤销信托。这个指控主要看两点:第一,当初成立信托的钱,来路干不干净;第二,成立信托的时间点是不是很微妙,比如说,是不是在恒大已经资不抵债、危机爆发前夜,为了躲避未来可见的债务,而搞的一次突击资产转移。如果这两点里有任何一点被证实,那这个信托的合法性就会从根上被动摇,它所谓的法律保护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你看,家族信托并不是一个绝对安全的避风港,它的有效性,非常依赖于设立过程的合规性和运作中的独立性。
评书古先生: 许家印的案例为所有高净值人士利用家族信托进行财富规划敲响了警钟,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评书古先生: 所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聊的,关于许家印家族信托这件事,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记住。
评书古先生: 首先,香港法院任命清盘人接管资产,这是一个程序性的资产保全动作,还不是对信托本身法律效力的最终审判。
评书古先生: 其次,这个信托真正的风险在于两点:一是法院可能会认定他仍然“实质控制”着资产;二是他可能会被指控存在“欺诈性转移”。
评书古先生: 再者,这件事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家族信托要想真正发挥“防火墙”的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的前提:第一,放进去的钱必须是合法干净的;第二,委托人必须彻底放弃对财产的控制权。
评书古先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迷信所谓的离岸架构。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规避一切司法责任的“万能保险箱”。说到底,任何财富工具,它安全性的根基,永远都在于其设立与运作过程中的合法与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