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大王曹德旺十年交班:79岁退休,儿子曹晖接棒千亿福耀
Listener_261912
5
10-17原野: 最近商界有个挺大的新闻,就是那个被称为“玻璃大王”的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正式宣布退休了。他把这个市值差不多一千七百亿的商业帝国,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曹晖。这事儿听着像个普通的人事变动,但它标志着一个长达十几年的交班计划,终于落停了。
晓曼: 嗯,这一幕其实非常关键。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内部的权力交接,更像一个信号弹,标志着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正集体步入暮年。那个靠胆识和魄力打天下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必须面对的历史性课题——谁来接班。
原野: 说到曹德旺,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传奇。我记得他好像是37岁才开始创业,接手了一个快要倒闭的乡镇玻璃厂,硬是把它做成了现在的福耀玻璃,还一举打破了当年中国汽车玻璃市场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局面。
晓曼: 没错,他就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创一代”缩影。白手起家,眼光独到,而且敢想敢干。从乡镇小厂到全球化的跨国集团,这背后是几十年的心血。
原野: 而且他在培养接班人这事儿上,也是早早就开始布局了。他儿子曹晖,据说大学一毕业就被扔到车间里,从最基层干起,一干就是六年。后来又被派到香港和美国去开拓市场,这培养路线,简直比拍电影还严谨。
晓曼: 这就是“创一代”的良苦用心。他们深知江山来之不易,所以希望接班人能完整地体验一遍创业的艰辛,而不只是空降一个管理者。这条路铺得非常清晰,但走起来,挑战一点也不少。
原野: 欸,说到挑战,我看到资料里说,曹晖的接班之路其实挺曲折的。我本来以为这是板上钉钉的事,结果他中途还“离家出走”过?2015年的时候,他竟然辞职出去自己创业了。
晓曼: 对,这是整个交班故事里最戏剧化也最真实的一笔。这恰恰反映了家族企业传承中最核心的矛盾之一:父辈的期望和二代自我实现的渴望之间的冲突。在二代看来,父辈铺好的康庄大道,有时候可能更像一座金色的牢笼,他们也想证明自己,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守二代”。
原野: 有点意思。不过最后他还是回来了。我看了下,是福耀玻璃后来收购了曹晖自己创办的公司,他才顺势回归。这操作,感觉像是曹德旺为了让儿子回家,专门设计的一场“曲线救国”。
晓曼: 可以这么理解。这说明曹德旺的决心非常坚定,最终还是通过资本运作和公司战略,把儿子拉回了既定的轨道。这也让曹晖的这段创业经历,变成了他回归福耀之后的一份重要资历。他不再仅仅是“董事长儿子”,也是一个有过独立创业经验的领导者了。
原野: 这么一看,曹德旺父子这交班故事,其实是中国大量家族企业正在经历的“传承大考”的一个缩影啊。我看到一个数据挺吓人的,说中国85%以上的民企是家族企业,但有超过六成的企业,在传承的过程中可能会消失。
晓曼: 这个数据一点都不夸张。你看最近一些案例,美特斯邦威二代接班后业绩下滑,创始人不得不重出江湖;杉杉股份创始人去世后,接班人甚至还遭遇了内部的权力斗争。还有最近风波不断的娃哈哈,宗馥莉接班后面临的挑战也是一浪接一浪。
原野: 确实,守业更比创业难。以前觉得接班就是顺理成章地接过权杖,现在看来,接班那一刻,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晓曼: 所以,宗馥莉之前说过一句话,我现在觉得特别有道理,她说“企业传承也是一种创业”。这句话点透了问题的本质。接班人接过的不仅仅是资产和权力,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一场全新的市场战役。他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启属于自己的“二次创业”,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建立自己的权威和愿景。从曹德旺父子这长达十年的交接,到整个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传承大考,我们都能看到,这既是挑战,恐怕也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