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雅康直销:产品与销转系统,谁才是增长引擎?
Steven Ray
1
10-19原野: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健康品市场,像百雅康这样的直销公司正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困境:新人留不住,客户不复购,团队也发展不起来。传统上我们总觉得“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但现在,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出现了,甚至有人提出了一个商业成功的核心公式:商业成功等于产品价值乘以0.3,再加上销转系统乘以0.7。
晓曼: 等等,一个公式?商业成功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简单了?这个三七开的权重听起来太武断了。它把商业最核心的东西——产品本身,只给了30%的比重,这听起来就像是在说,只要你足够会卖,卖什么根本不重要。这太危险了。
原野: 这不是说产品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连接价值”的重要性。我看到的数据是,现在商业的本质已经从“拥有价值”转向了“连接价值”。一个高效的、可复制的销转系统,它的权重之所以占到70%,是因为它能解决行业最头痛的问题。有分析师甚至认为,一个90分的产品配上10分的销转系统,很可能会被一个60分的产品配上90分的销转系统给彻底碾压。
晓曼: 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论调。它鼓励企业走捷径,把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营销包装上,而不是真正去打磨产品。我们来谈谈现实吧,而不是纸面上的公式。最可靠的证据来自哪里?来自监管机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明确要求,所有关于健康益处的声明,都必须有“合格且可靠的科学证据”来支持,这通常指的是随机、对照的人体临床试验,也就是RCTs。这不是建议,这是法律。
原野: 你说的监管是底线,是所有合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但我们讨论的是在合法基础上的商业成功。遵守法律不等于就能在市场上活下来。我看到Direct Selling News在2025上半年的调查,直销行业里,一半的公司在增长,但同时有37.5%的公司收入在下滑。这说明什么?说明仅仅有好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否则大家应该都在增长才对。问题恰恰出在“连接”上,出在效率上。
晓曼: 我不认为那些下滑的公司都是因为“连接”出了问题。很有可能是他们的产品本身出了问题。作家Adriana Tica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营销可以让你的产品获得初次销售,甚至暂时掩盖一些小缺陷,但持续的销售和客户的忠诚度,最终严重依赖于产品质量。你的销转系统也许能骗人一次,但一个名不副实的产品,保证了客户绝不会再来第二次,而且还会告诉身边所有的人都别来。
原野: 我不同意“骗”这个字眼。一个好的销转系统不是欺骗,而是“翻译”。它把复杂的科学成分,翻译成用户能感知到的健康结果。比如百雅康的系统,它不只是卖一瓶“钙镁合剂”,它是提供一个“30天睡眠+骨密度改善方案”。它通过“21天健康打卡社群”让用户亲身感受效果。这恰恰是解决了你说的信任问题。而且,这套系统还解决了人的问题,百雅康对新人的承诺是“7天掌握功能医学销讲逻辑,30天搭建个人社群,首月转化5个客户”。这才是解决行业80%高流失率的根本办法,是好产品自己做不到的。
晓曼: 这恰恰是我要说的,你这个逻辑有个巨大的漏洞!你用一套精心设计的系统,让一个新人7天就能去讲他自己都未必完全理解的“功能医学”,这本身就充满了风险。如果产品本身的效果没有严格的科学验证,比如百雅康提到的那个“神经递质-线粒体-炎症”三通路理论,如果没有RCTs来支撑,那这套销转系统就不是在“翻译价值”,而是在“制造泡沫”。你的“30天改善方案”一旦无法兑现,或者更糟,引发了健康问题,那整个信任体系就会瞬间崩塌。
原野: 但你忽略了现实!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一个再好的产品,如果不能在30秒内抓住用户,不能快速建立信任,它就根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我们看到的数据是,AI工具能把销售线索量提升50%,通话时间缩短60%。这就是系统的力量,它把“沙漠里的金沙”筛选出来,送到需要的人面前。你坚持的“产品为王”,在今天更像是一种美好的“产品孤岛困境”,酒香也怕巷子深。
晓曼: 你说的系统效率我承认,但效率必须为真相服务。The Ryan Law Group和FTC的案例反复警告我们,监管机构对误导性健康声明的打击从未停止。我们看过太多例子,比如Rejuvica公司,就因为欺骗性广告被FTC起诉,最后要向消费者支付巨额退款。这不是简单的罚款,这是对一个品牌信誉的毁灭性打击。你那套高效的AI系统,如果传播的是未经证实的夸大宣传,那它就成了一个高效的“法律风险放大器”。你越是强调系统,这个风险就越大。
原野: 你总是在说极端负面的案例。一个设计良好的系统,本身就包含了风险控制。比如百雅康,它提供“数据承诺+检测报告+退款保障”,这就是在用系统化的方式消除用户的顾虑,建立信任。这比单纯说“我的产品好”要有力得多。你不能因为有人滥用工具,就否定工具本身的价值。你的观点是,只要产品好,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但现实是,产品好解决不了团队80%的流失率,也解决不了新人无法快速出单的困境。这些才是直销企业生死存亡的命脉,而能解决这些的,只有系统。
晓曼: 不对不对,你还是没明白。这些问题的根源恰恰是产品价值被边缘化了。为什么会有高压销售?为什么收入要靠拉人头而不是卖产品?Fraud.org和The Balance Money早就指出了这些直销行业的“红旗”,根源都是因为产品本身的说服力不足,才需要用各种系统化的手段去强行推动。如果产品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好,能带来可验证的健康改善,那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裂变工具。用户的真实口碑,比任何“新人7天打卡模板”都更有力量。你的系统,治标不治本。
原野: 聊到这儿,我发现我们好像一直在一个循环里。你强调产品是1,系统是后面的0,没有1,0再多也没用。我强调系统是那个乘号,再好的1,没有一个高效的乘法体系,它的价值也无法被放大。但或许,问题不在于谁是1谁是0。
晓曼: 我同意。好吧,我得承认,你说的“产品孤岛困境”确实点醒了我。在今天这个市场,一个好产品如果不能被高效地发现、理解和体验,那它的价值确实会大打折扣。你提到的那套新人赋能系统,能在30天内帮新人实现转化,这种效率是传统“产品为王”的模式很难企及的。再好的产品,也需要一条高速公路才能到达用户手中。
原野: 是的。同时,我也必须承认,你反复强调的监管风险和科学验证,给我敲了警钟。我之前可能过于迷信系统的力量了,但你引用的FTC案例是铁证。如果一个系统的底层逻辑,是建立在未经证实甚至虚假的产品功效之上,那这个系统越强大,毁灭得就越快。它所建立的信任,就是空中楼阁。这个地基,必须是真实、可验证的产品价值。
晓曼: 所以,我们争论的“产品价值×0.3”和“销转系统×0.7”这个公式,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它试图把两者对立起来,分个主次。但实际上,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销转系统,它的任务应该是高效、真实地去“传递”和“放大”产品价值,而不是去“制造”和“包装”一个不存在的价值。
原野: 说得好。这其实是一种“双轮驱动”的模式。比如说,百雅康的销转系统不应该只教新人话术,更应该把那些“合格可靠的科学证据”,比如临床试验报告(RCTs)、COA批次检测报告,都做成简单易懂的工具,内置到系统里。让AI去生成的,不应该是天花乱坠的广告,而应该是基于这些真实数据的科普内容。
晓曼: 完全正确。这样一来,销转系统就从一个潜在的“风险放大器”,变成了“信任放大器”。你提到的“21天健康打卡社群”,就不仅仅是一个营销工具,它变成了一个产品效果的直观验证场。用户在社群里分享的“Omega-3指数提升了15%”的检测报告,就是最坚实的信任背书。这才是让产品“自己会说话”的正确方式。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百雅康的精力分配也不应该是固定的90/10。在市场初期,可能需要更多精力搭建系统,快速打开局面。但随着企业发展,对产品研发、科学验证的投入必须持续加码,因为这才是品牌信誉的护城河。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晓曼: 没错。最终,销转系统解决了“如何卖”的效率问题,而产品价值解决了“卖什么”以及“能否持续卖”的根本问题。两者深度融合,才能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系统为王,还是产品为王?答案是,用户价值为王。而用户价值,必须由真实的产品和高效的系统共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