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shua Kushner与Thrive:直觉、韧性铸就百亿风投传奇
Whiplash
4
10-19原野: 当一个身价亿万的顶尖投资人,和一个捧红了无数摇滚巨星的传奇音乐制作人坐在一起,他们会聊些什么?是聊下一个风口,还是聊怎么赚钱?可能都不是。Thrive Capital的创始人乔舒亚·库什纳,在2023年底,专门跑去马里布拜访了里克·鲁宾,而他带去的问题,更像是一个哲学困境。
晓曼: 嗯,这个开场确实很有画面感。库什纳当时正处在事业的巅峰,Thrive Capital炙手可热,但他内心最大的不安全感,居然是“我有很多无法向任何人解释的直觉,万一有一天我失去了这种感觉怎么办?” 这听起来不像个VC,倒像个艺术家。而里克·鲁宾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他拿做音乐打比方,说第一张专辑来自真心,第二张专辑往往是为了迎合世界,结果反而会迷失。他劝库什纳,做自己就好。
原野: “做自己就好”,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对库什纳来说,可能分量特别重。因为他的人生和家族史,就是一部关于“世界如何看待你”的过山车。
晓曼: 没错,这得从他祖父母说起。他的祖父母,约瑟夫和雷·库什纳,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经历过家破人亡,亲眼目睹亲人在自己面前被杀害。雷的母亲、姐姐、弟弟都死于非命。他们最后是从一个600英尺长的地道里爬出来,才逃出生天的。这个故事简直就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现实版,只不过更残酷。
原野: 我在资料里看到,他们是用勺子和木片,挖了三个月才挖通的。难以想象的坚韧。
晓曼: 是的。他们就这样一无所有地来到美国,靠着一把斧头做木工,从零开始,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房地产帝国。这就是“美国梦”最经典的范本。所以乔舒亚从小接触到的,就是这种“从灰烬中崛起”、“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精神。他自己也说,童年时就被这些“不可能”的事情包围着。这种经历,让“坚韧”这个词,刻进了他的DNA里。
原野: 等等,这只是故事的一面。另一面是他的父亲,查尔斯·库什纳。他把家族企业推向了顶峰,成了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但后来又因为官司锒铛入狱。这对乔舒亚的影响也很大吧?
晓曼: 影响巨大。他亲眼见证了家庭如何在一夜之间,从受人追捧的社会名流,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弃儿”。他后来回忆说,这段经历让他看清了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你不应该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因为人们今天爱你,明天就可能恨你,后天又会回来爱你。唯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
原野: 我明白了。所以,当他向里克·鲁宾倾诉对“直觉”的焦虑时,鲁宾的回答“忠于自我”,其实是精准地击中了他过往二十年人生经验的核心。这不是一句心灵鸡汤,而是一个被反复验证过的生存法则。
晓曼: 完全正确。他家族的苦难史,和他父亲的大起大落,共同塑造了他这种对外界评价极度超脱的内心。这种哲学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它几乎原封不动地被带到了Thrive Capital的投资策略里。
原野: 这么说,Thrive Capital这家公司身上,也带着这种“不关心世界怎么看”的烙印?它在风投界是不是也显得有点……特立独行?
晓曼: 何止是特立独行,简直是个“异类”。2010年Thrive刚成立的时候,乔舒亚才24岁,他说要做一个“阶段、地理、行业无关”的投资公司,而且要对极少数公司进行高度集中的投资。更奇怪的是,他说Thrive自己也是一家公司,不仅投资,还要孵化,甚至要像“嵌入式运营突击队”一样,深入到被投公司里去。
原野: 这在当时听起来,确实挺古怪的。那个年代的硅谷风投,不都在讲究专业化、垂直化吗?比如我只投早期,你只投SaaS。他这一上来就要“我全都要”,听着有点不靠谱啊。
晓曼: 没错,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不现实。但回过头看,Thrive早期投中的那些项目,像Instagram、Spotify、Warby Parker,全都是在别人还没看懂的时候,他们就进去了。乔舒亚自己也承认,很多投资就是基于一种“感觉对了”的直觉,他没法用一堆数据去解释为什么。
原野: 这种“感觉对了”的直觉,听起来有点玄学。但它背后应该有更深层次的逻辑吧?
晓曼: 当然。这种直觉其实是Thrive对新兴文化和技术范式的一种深刻理解。而且,他们总部在纽约,而不是硅谷,这一点至关重要。地理上的距离,让他们能够有效避开所谓的“硅谷回音壁”,也就是圈内人的集体思维定势。纽约是个金融和多元文化的中心,这让Thrive很早就意识到,技术不是一个孤立的垂直领域,而是一种可以横向赋能所有行业的能力。所以他们敢去投那些被硅谷主流忽视的行业,比如金融科技、医疗健康。
原野: 有点意思。就像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山顶上,视野更开阔,不会被山谷里的声音所迷惑。不过,这种高度集中的策略,风险也很大吧?万一赌错一个,不就全盘皆输了?
晓曼: 风险确实极高。但Thrive最厉害的地方,恰恰是在别人都觉得风险爆棚、纷纷逃离的时候,他们敢逆势冲进去。GitHub和Stripe的投资就是最好的例子。
原野: 对,这两个案例非常经典。先说GitHub吧,2015年Thrive刚投进去,公司就爆出了性骚扰丑闻,高管大批离职,整个硅谷都觉得这公司完蛋了,是个“功能失调的垃圾堆”。
晓曼: 当时所有人都看衰,LP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问Thrive是不是要把基金的7%都赔光了。但Thrive做了什么?他们派出了合伙人Nabil Mallick,直接进驻GitHub担任临时CFO。Mallick这个人背景很有趣,他之前是在亨氏卖番茄酱的。
原野: 卖番茄酱的去管一个顶尖的代码托管平台?这跨度也太大了吧。
晓曼: 哈哈,听起来很魔幻,但这就是Thrive的风格。Mallick深入进去,帮他们梳理财务和运营,结果发现,虽然公司内部一团糟,但核心的增长数据其实在加速。换句话说,产品本身是极其强大的。于是Thrive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们不仅没跑,反而以25%的折扣又追加了投资。
原野: 这个胆子也太大了。结果呢?
晓曼: 结果是,不到两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了GitHub,Thrive在这笔投资上赚了大约七倍。他们不仅在危机中识别了真正的价值,还通过深度介入,把自己从一个普通投资方变成了公司最关键的合作伙伴。
原野: 如果说GitHub是“救火”,那Stripe的投资更像是在“寒冬里送炭”了。2023年科技市场一片哀嚎,利率飙升,IPO窗口关闭。
晓曼: 是的,当时的市场情绪非常悲观。Stripe作为支付巨头,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急需几十亿美元,否则员工的股票期权到期会引发巨大的税务问题。当时很多投资者都在纠结Stripe短期的增长率和利润率,觉得数据不好看。但Thrive的思路完全不同。
原野: 他们看到了什么?
晓曼: 他们关注的是未来十年。他们问自己的问题是:未来十年,电子商务还会不会增长?Stripe能不能在其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当别人都在为2023年的财务数字焦虑时,Thrive果断出手,主导了Stripe近2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还帮他们又拉来了50亿。
原野: 这种思维差异太关键了。别人在看脚下的六便士,他们已经在看天上的月亮了。
晓曼: 说得好。就像Thrive的合伙人说的,预测短期反而更难,因为变量太多,但预测长期趋势,反而更容易达成共识。这次逆势投资,不仅救了Stripe,也让Thrive在一年后Stripe估值翻倍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两次危机中的决策,完美体现了Thrive的基因:不被短期噪音干扰,专注于长期价值,并且有能力、有胆识在关键时刻下重注。
原野: 这种胆识和判断力,在他们投资OpenAI的时候,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2022年初,OpenAI还是个“上限利润”的怪异结构,估值高得离谱,收入却没多少,几乎没人敢投。
晓曼: 对,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风险太大,红旗遍地。但库什纳看完GPT-3的演示后,据说整个人就像被击中了一样,反复说“我看到了未来”、“就是它了”。他认为,只要能创造出这么巨大的价值,其他所有问题,比如治理结构、盈利模式,都是可以解决的。最终,Thrive成了那一轮唯一的投资方。
原野: 然后就到了2023年11月那场惊心动魄的“宫斗”大戏。CEO Sam Altman被董事会毫无征兆地解雇了。我记得那个时间点很巧,库什纳正好刚跟里克·鲁宾开导完内心,一出门就发现自己最大的一笔投资着火了。
晓曼: 没错,他从鲁宾家出来,看到手机上几十个未接来电,就知道出大事了。他立刻回到酒店,和Thrive的合伙人们开了一个连续五天不间断的视频会议。他们迅速判断,董事会解雇Altman的理由站不住脚,而且完全没有后续计划。更关键的是,Thrive当时已经承诺了5亿美元的员工股票回购,这是他们手中最大的筹码。
原野: 所以他们成了那个能掀桌子的人。
晓曼: 不仅能掀桌子,还能组织一场反击战。他们动用了一切资源,向董事会施压,联系微软和其他投资人,甚至准备发起集体诉讼。Sam Altman自己都说,在那疯狂的一周里,库什纳几乎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按下了暂停键,72小时没离开酒店房间,不间断地工作,最终把事情拉回了正轨。
原野: 我看资料里有句话形容库什纳,说他平时温文尔雅,但当他要保护自己信任的人时,会变得“无情”。这次事件算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晓曼: 是的。最终Altman成功复职,董事会也进行了重组。Thrive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投资,还因为在这次危机中的力挽狂澜,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他们追加了10亿美元投资,并且拿到了一个独家的、在未来可以再投10亿美元的看涨期权。这个权利,在当时已经价值连城,现在看更是“令人发指”的珍贵。
原野: 回顾Thrive的这些投资案例,会发现他们的团队构成也很有意思。很多合伙人,像Nabil Mallick、Kareem Zaki,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这和库什纳本人的家族背景,似乎形成了一种呼应。
晓曼: 这正是Thrive文化的核心。库什纳自己开玩笑说,Thrive的员工要么是第一代移民,要么来自新泽西——那个总被大家开玩笑的州。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一种强烈的驱动力和对成功的渴望。这种“移民精神”,让他们对机会格外珍惜,也愿意付出超常的努力。
原野: 我记得哈佛商学院前院长Nitin Nohria,后来也加入了Thrive,他把Thrive比作当代的J.P.摩根。这个评价非常高。
晓曼: 这个类比很精辟。Nohria认为,就像J.P.摩根在铁路和钢铁时代,是那个能稳定局面、引导资本流向的“信任锚点”一样,Thrive正在AI和数据中心的新时代,扮演类似的角色。你看,无论是在Stripe的融资困境中,还是在OpenAI的治理危机里,Thrive都扮演了那个凝聚信任、找到出路的关键角色。他们不仅仅是投资者,更想成为一个能够塑造行业的“信任方”。
原野: 但即便是取得了这样的成功,库什纳自己似乎还带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他很担心那个历史周期律——“艰难时期造就强者,强者创造好时光,好时光又造就弱者”。
晓曼: 是的,这种警惕性,同样源自他的家族史。他的祖父母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艰难时期”,然后用超人的意志创造了“好时光”。而他自己,则亲身感受过从“好时光”跌落的滋味。所以他非常清楚,成功和安逸是多么脆弱。他强调必须扎根于价值观和真正重要的事情。这种思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范畴。
原野: 这么说来,Thrive的故事其实就是“美国梦”在21世纪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演绎。它融合了家族的坚韧、个人的直觉、多元化的团队,还有对未来的一种清醒的认知。
晓曼: 完全可以这么理解。它不是那种老套的、一夜暴富的美国梦。它是一种更深刻的叙事,关于一群带着各自历史印记的人,如何通过坚韧、创造力和对核心价值的坚守,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不断地重塑自我,并试图去引领未来。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Thrive Capital的故事确实远不止是商业成功那么简单。它背后是深刻的家族传承,这种从大屠杀幸存者那里继承来的韧性,几乎成了库什纳所有决策的底色。
晓曼: 没错,这就是他的力量之源。然后,这种力量转化成了Thrive的核心竞争力:一种基于直觉的独立思考能力。当整个市场都在恐慌,都在跟风的时候,他们敢于跳出“硅谷回音壁”,去投资GitHub、Stripe,甚至在OpenAI的巨大危机中扮演力挽狂澜的角色。
原野: 而这一切,又是在一个“美国梦”的现代框架下实现的。Thrive的团队汇聚了各种背景的移民后代,他们共享着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把技术看作是赋能一切的力量。
晓曼: 正是如此。这构成了一幅21世纪“美国梦”的全新图景。它不再仅仅是关于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关于如何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坚韧,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成为那个值得信赖的力量。
原野: Thrive Capital的故事远超一家风投公司的范畴,它是一部关于“韧性”的史诗,关于如何在最深的阴影中寻找光明,又如何在最耀眼的成功中保持清醒。乔舒亚·库什纳对家族遗产的深刻体认,以及他对“好时光造就弱者”的警惕,揭示了一个普适性的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部的认可或暂时的繁荣,而是根植于对自身价值观的忠诚,以及在不断重塑的旅程中,永不磨灭的自我驱动。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一个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像Thrive一样,不仅看到未来,更能塑造未来,并最终成为那个值得被信任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