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瓷》:用一块瓷器,讲透中国式关系的精美与易碎
mayj播客
1
10-20原野: 最近有本老书又被很多人翻出来讨论,就是浮石的青瓷。很多人说,你要想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些复杂之处,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它甚至被誉为是“中国当代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财经小说”。
晓曼: 没错,这些标签背后,其实都指向了作品最核心的两个东西:一个是“青瓷”这个意象,另一个就是它所刻画的“中国式关系”。最有意思的就是书名“青瓷”,它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隐喻。
原野: 哦?怎么说?我一开始以为就是个拍卖品,一个道具。
晓曼: 它当然是道具,但它更是象征。你想想青瓷这种东西,外表光鲜亮丽,晶莹剔透,对吧?但它的烧制过程其实异常艰难,而且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就碎了。作者浮石就是用它来比喻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际关系。
原野: 有点意思。你是说,这些关系看起来很美好、很牢固,但实际上很脆弱,随时可能破碎?
晓曼: 完全正确。这些关系网,可能在平时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帮你办成很多事。但它内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一旦触及到核心利益,或者外部环境一变,它可能“duang”一下就碎了,甚至还会反过来把你给伤了。
原野: 这就很颠覆了。因为我们通常觉得,关系越多越好,关系越硬越好。但你这么一说,它既是机遇,也是陷阱。
晓曼: 对。而且作者浮石对“关系”的定义也很有趣,他认为这本身是个中性词,本质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小说就是通过拍卖行业这个特别能放大“关系”作用的舞台,给我们展示了在官场、商场、情场里,人们是怎么编织、利用,又是怎么被这些关系所困的。
原野: “利益交换”……这个定义听起来有点赤裸裸,甚至有点冷酷。我们传统文化里不是还讲究“情义”吗?这两者怎么共存呢?
晓曼: 这就是小说最精彩的张力所在。它展现的就是在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里,当“利益交换”的逻辑渗透到方方面面时,传统的“情义”会面临怎样的考验和变形。所以说,“青瓷”这个意象,既是精美的象征,也是脆弱的隐喻。它帮我们理解书里那些在权力、欲望和人情中挣扎的人物,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原野: 好,那我们就跟着这个视角,深入到青瓷的故事里去,看看主人公张仲平,到底是怎么在这个你说的“关系世界”里沉浮的。
晓曼: 嗯,故事的开端就非常典型。主人公张仲平,一个拍卖公司的老板,为了拿到一个叫“胜利大厦”的拍卖业务,派他外甥徐艺带着五十万现金,去买一封开发商的推荐函。
原野: 一上来就是这么直接的操作啊。
晓曼: 这就是那个环境的入场券。但戏剧性的地方在于,这个外甥徐艺,在开发商左达的怂恿下,通过赌博赢回了推荐函,还省下了那五十万。结果没多久,左达因为欠了赌债跳楼自杀了。
原野: 哇,这一下就把事情搞复杂了。人死了,那推荐函的真实性就成了问题,这个拍卖业务也悬了。
晓曼: 对。这一下就把张仲平逼到了绝境。他必须动用他所有的“关系”,去重新证明推荐函的有效性,去打通法院和其他环节。整个故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扣一环地倒下去。而更要命的是,他的外甥徐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关系”的力量和缝隙,萌生了背叛舅舅、自立门户的想法。
原野: 这就是最扎心的地方了。本来是师徒、是舅甥,结果因为利益,变成了竞争对手。这种背叛,你觉得是这个外甥本身的人性问题,还是说,是那个“江湖”的规则必然会导致的?
晓曼: 我觉得小说更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给一个简单的答案。它把这种人性的扭曲和挣扎,放在了一个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个规则与潜规则并存,人情和利益交织的“暧昧江湖”里,个体的选择是多么艰难。徐艺的背叛,当然有他个人野心的成分,但更是那个环境异化人际关系的缩影。亲情、信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原野: 你用的“暧昧江湖”这个词很精准。在这个江湖里,好像没有纯粹的好人坏人,大家都在一个灰色地带里游走。
晓曼: 是的。张仲平自己也不是一个道德完人。他在商场上长袖善舞,深谙各种潜规则,同时在情感上也有婚外情的纠葛,引发了家庭危机。小说非常细腻地刻画了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个人伦理和家庭稳定的巨大冲击。它不是在做道德审判,而是冷静地描绘了这样一条道路,让读者自己去摸索和思考。
原野: 所以说,张仲平的个人沉浮,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暧昧江湖”的一个缩影。不过,我一直很好奇,这本书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真实,真实到让人觉得可怕?
晓曼: 这就触及到青瓷最独特的“DNA”了。这本书的真实性,和作者浮石本人的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他自己就曾是拍卖行业的老板,后来因为涉嫌行贿,被羁押了306天。而青瓷这部小说,正是在看守所里完成的。
原野: 在看守所里写的?这太不可思议了。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基督山伯爵的创作背景啊。
晓曼: 哈哈,可以这么说。这种“入狱写作”的背景,赋予了作品一种其他作家根本无法复制的“局内人”视角和切肤之痛的反思。你想想,一个曾经在各种“关系”中游刃有余的成功商人,突然身陷囹圄,这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巨大反差,会让他思考什么?
原野: 他肯定会反复琢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哪些人、哪些关系背叛了他。
晓曼: 完全正确。他自己就说过,这段经历让他开始拷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过去让你所谓成功的关系,到底靠不靠得住?”这种反思,让作品对“中国式关系”的探讨,不再是隔靴搔痒的外部观察,而是带着血肉和疼痛的深刻洞察。
原野: 我明白了。这就好比一个医生,他不仅研究过所有的医学理论,自己还亲身经历了一场大病。那他再去看待疾病和生命的时候,理解的深度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晓曼: 非常贴切的比喻。所以,我们读青瓷,感觉到的那种真实感,那种对官商勾结、人情世故细致入微的描绘,都源于此。也正是这种经历,让这部作品超越了普通的商业小说,变成了一部被评论家称为“全面扫描当今世相的社会百科全书”。它有了社会学的研究价值。
原野: 的确,这种力量是虚构不出来的。但也正因为它的题材这么敏感,直面现实,在传播和改编的过程中,肯定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吧?
晓曼: 当然。小说直面“司法腐败”和“婚外情”这些敏感话题,要改编成电视剧,面临的审查压力是巨大的。作者浮石自己担任编剧,他甚至坦言,为了能过审,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般的新生”的修改。
原野: “脱胎换骨”?具体是指哪些方面呢?
晓曼: 比如,电视剧版在人物关系、情节走向,尤其是价值观取向上,都做了很大的调整。它更侧重于挖掘“人性善恶美丑”,以及最后“救赎与自我救赎”的主题。这么一来,原著里那种对“暧昧江湖”更直接、更锋利的批判性,无疑是被稀释和钝化了。
原野: 这就有点可惜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也正是因为这些妥协和改编,才让青瓷这个故事能通过电视剧的形式,被更广泛的观众看到。这算不算一种必要的妥协?
晓曼: 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它揭示了在中国,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走向大众传播时所面临的核心张力。有趣的是,也正因为题材敏感,当时一度有传闻说青瓷是本“禁书”。这个传闻本身,就侧面说明了作品触碰到了社会神经的痛点。
原野: 作者后来好像也澄清了。但他这种持续的创作力很惊人,听说青瓷只是一个开始?
晓曼: 是的,青瓷是他“青红皂白”系列的第一部。后来他又写了红袖皂香等等。更让人佩服的是,时隔多年,他又推出了近百万字的新青瓷。他自己说,这本书和原版的相似度不到百分之五,是一次彻底的“打破和重塑”。
原野: 哇,打破自己的成名作,这需要巨大的勇气。这说明他对“中国式关系”这个主题的思考,还在不断深化。
晓曼: 没错。这表明他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成功上,而是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和更深的维度上,继续挖掘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这也让青瓷这部作品,成了一个不断演进的社会观察样本。
原野: 聊到这儿,我们今天对青瓷的讨论也差不多了。它确实不只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切片。
晓曼: 是的。回顾一下,我们从“青瓷”这个精美又脆弱的意象开始,看到了它如何精准地隐喻了“中国式关系”的本质——看似光鲜,实则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原野: 嗯,然后我们聊到了作者浮石那段独特的“入狱写作”经历,正是这种切肤之痛的反思,赋予了作品非凡的真实性和批判力量,让它成为一部“社会百科全书”。
晓曼: 最后,我们谈到了它所揭示的那个介于法治和人情之间的“暧昧江湖”。在这个灰色地带里,每个人都面临着艰难的道德抉择,作品也由此引发我们对“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思考。
原野: 青瓷以它犀利的笔触和对“中国式关系”的深刻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张力与反思的社会浮世绘。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主人公张仲平的沉浮,将一个永恒的命题抛给了我们:在那个“青瓷”般脆弱而精美的关系世界里,我们究竟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坚守内心的底线?这种选择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折射出一个社会在法治与人情之间,如何艰难地寻求平衡与进步。或许,真正的“救赎”,并非来自外部的审判,而是源于个体在“暧昧江湖”中,对自我良知和价值的不断叩问与坚守。